我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刊发时间:2018-02-09 A1版  作者:王 燕 李才智

均衡+内涵    规范+特色    创新+跨越

我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均衡+内涵”、“规范+特色”、“创新+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打造实力教育、现代教育、特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软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全市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4.51%,比2012年增加50.4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13.78%、105.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8%,比2012年提高2.96个百分点,4个县(区)2个县分别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5.34%,比2012年提高17.39个百分点,高考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有中专学校3所,在校生12185人,有高级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3126人,临沧师专“转型升本”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生8684人,比2012年增加2967人。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1942人,比2012年增加843人。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3年,较2012年增加2.7年。
  近年来,全市教育局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始终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抓住国家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全面改薄契机,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0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达387万平方米,基本消除农村学校危旧校舍,计算机生机比初中14:1、完全小学29:1,生均图书中学27.15册、小学25册、高中55册,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价值增加了553万元,达598万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所,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通过特岗、特聘教师招聘、紧缺人才招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市共有教职工26405人,其中,专任教师24193人,专任教师总量增加了1217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增加了389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加了168人;有正高级职称教师7名,副高级职称教师3678人;专任教师学历基本实现了小学专科化、初中和高中本科化,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内驱力。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教育体制七项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学区制改革全面推开;组建了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和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突破;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发展。
  近年来,全市坚持立德树人,学校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考质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建成一级示范幼儿园14所、省一级高完中7所、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实现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
  通过实施民族教育建设工程和边境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省一级完中开设民族高中班,建设了一批“双语”幼儿园,加强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支持,开展民族团结和双语教育,重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缩小了边境民族自治县与其他县(区)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新发展。
  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民族自治县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转城子女和残疾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机制不断完善。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3个边境县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

返回
2025年07月12日  第784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刊发时间:2018-02-09 A1版  作者:王 燕 李才智 【字体:大 中 小】

均衡+内涵    规范+特色    创新+跨越

我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均衡+内涵”、“规范+特色”、“创新+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打造实力教育、现代教育、特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软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全市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4.51%,比2012年增加50.4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阶段,小学、初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13.78%、105.0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8%,比2012年提高2.96个百分点,4个县(区)2个县分别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5.34%,比2012年提高17.39个百分点,高考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有中专学校3所,在校生12185人,有高级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3126人,临沧师专“转型升本”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生8684人,比2012年增加2967人。特殊教育稳步发展。有特殊教育学校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1942人,比2012年增加843人。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3年,较2012年增加2.7年。
  近年来,全市教育局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始终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抓住国家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全面改薄契机,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市新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0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达387万平方米,基本消除农村学校危旧校舍,计算机生机比初中14:1、完全小学29:1,生均图书中学27.15册、小学25册、高中55册,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价值增加了553万元,达598万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0所,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国培、省培、市培计划,通过特岗、特聘教师招聘、紧缺人才招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等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市共有教职工26405人,其中,专任教师24193人,专任教师总量增加了1217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增加了389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增加了168人;有正高级职称教师7名,副高级职称教师3678人;专任教师学历基本实现了小学专科化、初中和高中本科化,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内驱力。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教育体制七项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学区制改革全面推开;组建了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和茶叶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突破;积极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改革有了新发展。
  近年来,全市坚持立德树人,学校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普通高考质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建成一级示范幼儿园14所、省一级高完中7所、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实验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特殊教育实现从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
  通过实施民族教育建设工程和边境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在省一级完中开设民族高中班,建设了一批“双语”幼儿园,加强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对人口较少民族教育的支持,开展民族团结和双语教育,重视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缩小了边境民族自治县与其他县(区)的教育差距,促进了民族教育的新发展。
  教育公平迈出了新步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民族自治县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积极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关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转城子女和残疾人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机制不断完善。镇康县、耿马自治县、沧源自治县3个边境县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