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带领临沧各族人民实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并跨向“强起来”的历史未来
解放前,临沧大地的生产水平十分落后,各族人民大都挣扎在死亡线上,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条件都没有任何保障。
从临沧各地建立人民政权伊始,就迅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那时的临沧各族群众由于政治上的解放和经济上摆脱了反动阶级的残酷剥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空前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快速提高。1957年,临沧专区粮食总产量达到34万吨,当年人均占有粮食353千克,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口粮保障水平。同时,工业、手工业生产得到蓬勃发展,一批批国营和集体厂、矿、社等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生产出大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铁制农具、布匹、盐巴、红糖、纸张、火柴等日用品,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解放前那种原始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生产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临沧各族人民彻底告别解放前世世代代饥寒交迫、担惊受怕的悲惨生活,并与全国人民一道担负起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的巨大消耗和巨大牺牲,取得了“保家卫国”的最终胜利。虽然,后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艰难探索时期,但同时也取得了一些艰难建设成就。比如:博尚水库、耿马弄巴水库、镇康南伞水库、凤庆挂篮子河电站、临沧南河电站、耿马河底岗电站、云县新城大沟、双江勐勐大沟、凤庆清水河大沟等大大小小的水利基础设施建成,很多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骨干设施和高稳产梯田(地)也是在这一历史时期起步建设的,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在工业、手工业、服务业生产方面,糖厂、茶厂、水泥厂、打铁厂(社)、造纸厂、制革厂、煤矿场、铅锌矿场,以及缝纫、食品加工、竹木器加工等与国民经济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得到不断壮大。在全面建立起具有鲜明临沧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基础的同时,涌现了一批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典型。例如:云县因为大干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实现了1957年农业大丰收,于1958年12月荣获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沧源自治县建设大队(今属岩帅镇建设村)因农业生产实现巨大飞跃,1969年10月被评为云南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被誉为“阿佤大寨”;1970年沧源县“班洪四大嫂”(武国馨、罗灿珍、李帮秀、李秀莲)自力更生办好班洪饭店、全心全意服务旅客群众的先进事迹,受到周恩来总理点名肯定并要求干部群众学习,成为了那一历史时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商业的典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临沧各族人民为实现“富起来”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在农村地区,全市先后完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免除农村税费、实行农业“直补政策”、林权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等各项历史性变革,市内的粮食、茶叶、核桃、甘蔗、特色水果等种植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渔业、各类家庭畜禽等养殖规模迅猛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节节攀升,走出了农业、农村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在城镇,分别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乡(镇)企业改制、金融体制改革、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壮大、住房改革、户籍改革、建立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关键性变革。随着临沧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落实,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漫湾电站、大朝山电站、小湾电站、临沧工业园区、临沧飞机场、祥临二级公路等重大项目开始建设并逐步发挥经济支撑作用,临沧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由温饱迈向富裕,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恢复和蓬勃发展,临沧各族人民走上了致富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两个百年”宏伟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响彻边境临沧的村村寨寨,激荡起临沧各族干部群众的巨大建设热情。随着临沧“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窗口”战略的快速推进,临沧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正在转化成为后发性优势、临沧的区位优势开始成为开放优势;随着全市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脱贫攻坚大会战、“幸福临沧”建设大会战的快速推进,随着全市“两小时经济圈”的实现在望,临沧沿边开放经济带、澜沧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南汀河生物产业经济带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临沧全面深化改革和沿边开放快速向纵深推进,临沧城、孟定城以及市内各县城的城镇功能、市政建设实现了巨大飞跃。临沧市内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并成为带动城乡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临沧人民群众的人均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87元增长到2016年的21967元;临沧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有档案数据可查最早的1962年的37.6元,到2016年全市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14元;临沧城镇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996年的4363元增长到2016年的23072元。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临沧各族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早已一跃千里。
以上种种,充分表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已经在临沧边陲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党领导临沧各族人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发展成就,为临沧各族人民群众带来了富裕的物质文化生活福利,这是临沧各族人民群众有目共睹的丰功伟绩。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