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房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幸福感

刊发时间:2018-02-17 A2版  作者:王应良 何建平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茶房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幸福感

  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应良   通讯员   何建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云县茶房乡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快全乡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产业兴旺。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大田作物持续稳定发展。全乡完成小春农作物总收割面积31408亩,油菜种植6537亩,水稻12776亩,玉米14392亩,蔬菜无公害栽培3627亩,引进云县荣康蔬菜发展洋瓜薯种植700多亩,预计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乡共组织完成机械耕耙1.5万亩,农业运输1250万吨,机脱粮食0.32万吨,农户产品加工1.8万吨,全乡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764万元;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得到加强,全年茶叶鲜叶产量11332吨,实现鲜叶销售收入4238万元。全年产精制茶叶2236吨,实现精制茶销售收入6708万元;核桃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全乡累计种植核桃12万亩,经济收入达9372万元;药材产业得到巩固。累计种植生物药材20100亩,实现经济收入达998.5万元;烤烟产业稳固发展。2017年种植烤烟1804亩,完成烟叶交售4000担,实现经济收入672万元;蚕桑产业收益显著。在全乡16个村水改旱地块上以点带面建成高标准桑园1500亩,蚕农茧款收入50万余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生态宜居。修复沟渠15条,清淤沟渠52公里,巩固提升饮水工程8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共完成硬板路建设10条30公里,修复水毁公路43公里,在建档立卡户中聘用72个公路管护员,实现全乡公路管护全覆盖;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村头新寨、黄沙河村关山和响水曾家山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建设工作;启动村头村“四位一体”村级试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革命老区响水硬山建设项目。
  强化村寨文化营造,促乡风文明。以脱贫攻坚建设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重点,打造村头村新寨和黄沙河村关山易地搬迁示范点建设,同时按照“十个一”标准做好桥街村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8个村97盏太阳能路灯安装;组织实施新建小组活动场所40个;投资60万元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启动响水自然村活动场所建设;完成桥街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示范村建设项目,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拓展增收渠道,促生活富裕。以茶房供销合作社和商会为牵引,充分创造条件发展民营经济,充分鼓励民营企业大胆探索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使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产业全面发展,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5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茶房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幸福感

刊发时间:2018-02-17 A2版  作者:王应良 何建平 【字体:大 中 小】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茶房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群众幸福感

  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应良   通讯员   何建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云县茶房乡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快全乡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产业兴旺。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大田作物持续稳定发展。全乡完成小春农作物总收割面积31408亩,油菜种植6537亩,水稻12776亩,玉米14392亩,蔬菜无公害栽培3627亩,引进云县荣康蔬菜发展洋瓜薯种植700多亩,预计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乡共组织完成机械耕耙1.5万亩,农业运输1250万吨,机脱粮食0.32万吨,农户产品加工1.8万吨,全乡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764万元;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得到加强,全年茶叶鲜叶产量11332吨,实现鲜叶销售收入4238万元。全年产精制茶叶2236吨,实现精制茶销售收入6708万元;核桃产业助农增收效果明显,全乡累计种植核桃12万亩,经济收入达9372万元;药材产业得到巩固。累计种植生物药材20100亩,实现经济收入达998.5万元;烤烟产业稳固发展。2017年种植烤烟1804亩,完成烟叶交售4000担,实现经济收入672万元;蚕桑产业收益显著。在全乡16个村水改旱地块上以点带面建成高标准桑园1500亩,蚕农茧款收入50万余元。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生态宜居。修复沟渠15条,清淤沟渠52公里,巩固提升饮水工程8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共完成硬板路建设10条30公里,修复水毁公路43公里,在建档立卡户中聘用72个公路管护员,实现全乡公路管护全覆盖;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村头新寨、黄沙河村关山和响水曾家山易地扶贫搬迁点后续建设工作;启动村头村“四位一体”村级试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革命老区响水硬山建设项目。
  强化村寨文化营造,促乡风文明。以脱贫攻坚建设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重点,打造村头村新寨和黄沙河村关山易地搬迁示范点建设,同时按照“十个一”标准做好桥街村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完成8个村97盏太阳能路灯安装;组织实施新建小组活动场所40个;投资60万元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启动响水自然村活动场所建设;完成桥街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示范村建设项目,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拓展增收渠道,促生活富裕。以茶房供销合作社和商会为牵引,充分创造条件发展民营经济,充分鼓励民营企业大胆探索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使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产业全面发展,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