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水平

刊发时间:2018-02-22 A3版  作者:贺 玲 彭玉芬

军民同心   军地合力   共创共建

我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水平

  本报讯   (记者   贺 玲   通讯员 彭玉芬)   2017年,我市坚持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牵引,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双拥在基层活动”为载体,军民同心,军地合力,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全力推进各项双拥工作。
  我市各级党政军领导正确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始终在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支持、经费上倾斜、工作上落实,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共创双拥良好工作氛围。双拥工作实现“五个纳入”,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党政军领导的政绩考评,纳入部门和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军地双方做到“六个共同”,即:双拥工作制度规划共同研究部署,重要活动共同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共同督促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共同总结讲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奖励,出现的纠纷共同协商处理。全市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健全,先后召开市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等会议,为双拥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重点抓好国防动员融合。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组织部队和边防民兵开展“联训、联勤、联管”活动,形成军地一体、全民防控的多维管控体系,军地融合特色化。抓好基础设施融合。坚持把国防设施建设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机场、公路、通信、人防工程等军地资源互为依托、互为使用,有效提高军地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抓好沿边开放融合。针对临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维权维稳相统一,稳妥处置边境事务, 加强对缅合作交流,确保边疆和谐、稳定。抓好科技信息融合。以职业学院、技工学校等为依托,实行军地应用技术合作,完成部队应急训练、战备交通、野战指挥等战场建设。市边防委、临沧军分区与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结成“联教联研”对子,实现院校与边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抓好军地人才储备融合。把乡(镇)武装部部长和基层专武干部纳入地方干部骨干队伍建设,在边境95个行政村(社区)推行军官兼任村官制度,边防连队指导员到临近边境村担任支部副书记工作,有力地促进辖区治安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巩固和边境稳定繁荣。
  全市为部队解决粮油水电燃料补贴1284万元,投入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545万元,积极帮助申报国防项目,进一步改善驻临部队官兵的战备训练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在规划审批、用地征收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办理军警部队用地不动产(土地)登记3宗。为部队划拨土地26亩支持军队建设。持续深化县连挂钩制度。按照“一县(区)一连、8县(区)挂钩八连”的挂钩帮扶机制,重大节日定期不定期走访挂钩一线连队,去年军地双方互访31场(次),组织拥军慰问团63余个,慰问驻军148场(次),支出慰问部队经费344万元。慰问优抚对象、复员退伍军人春节、八一建军节经费607万元。兑现800余名义务兵家庭优待金735万元,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驻临军警部队和优抚安置对象的关心关怀。
  驻临军警部队以党建促脱贫,精准扶贫挂钩帮困1710人,投入精准扶贫款137万元,帮助修整村寨道路1万余米,开展义务巡诊3200余(次),抢收甘蔗5000余吨等。继续落实“2+1”帮扶机制,深化政府、部队、社会“三位一体”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走访困难群众、退伍老兵、孤寡老人、援建中小学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488个,为群众做好事562件等,真正做到解民难、助民困、暖民心。突出以孤儿、困境儿童为帮扶重点,沧源自治县勐董边防派出所与县教育局、妇联、民政局等部门,在全国创建首批边防线上“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先后将83名留守儿童纳入关爱行动。发挥抢险救灾成员单位作用,及时修缮抢险救灾方案预案,先后成功处置煤矿冒顶事故救援、重大交通事故救援、河道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抢救转移群众5264名,疏散人员461人,抢救财产价值2258万元。深化平安临沧建设,加强党政军警民联合行动的预案演练和管边控边机制,深入开展缉枪缉毒、防艾宣传教育167余(次),发放宣传手册6900余册。至去年底,查破各类毒品案件59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8名,缴获各类毒品1865公斤,查获走私案件57起132人,走私物品1256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开展“双拥在基层”专项行动和“关爱功臣”活动,投入资金182万元,努力解决好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为千名复退军人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建立个人账户884人。落实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为退役士兵发放《临沧市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宣传册》1500本,做好400余名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兑现地方一次性自主就业金508万元,一次性自谋职业补助金122万元。开展退役士兵1年以上教育培训退役士兵300余人。解决驻临部队后顾之忧,着力在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上下功夫。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为企业军转干部发放解困资金373万元。在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划出5%的专项名额,定向招录15名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就业。优先解决驻临部队军人子女入学入托314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驻临部队官兵将十九大精神带入村寨和基层党支部,发放宣传册300余份。军民共建活动丰富多彩,共建单位到军营走访看望军警战士、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团员青年进军营等活动。举行庆祝建军90周年暨“军事日”活动座谈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民团结心向党》文艺晚会。组织开展烈士公祭日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和专题研讨会,发挥临沧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作用,为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拥军优属、社会公益等事业搭建平台。举行《爱国驻边固长城》、“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青年心向党”主题朗诵会和《青春践行十九大·军民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展示当代军人风采,增强青年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和对军人保家卫国、奉献牺牲的崇高敬意。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5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我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水平

刊发时间:2018-02-22 A3版  作者:贺 玲 彭玉芬 【字体:大 中 小】

军民同心   军地合力   共创共建

我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水平

  本报讯   (记者   贺 玲   通讯员 彭玉芬)   2017年,我市坚持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牵引,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搭台、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双拥在基层活动”为载体,军民同心,军地合力,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全力推进各项双拥工作。
  我市各级党政军领导正确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始终在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支持、经费上倾斜、工作上落实,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共创双拥良好工作氛围。双拥工作实现“五个纳入”,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民国防教育,纳入党政军领导的政绩考评,纳入部门和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军地双方做到“六个共同”,即:双拥工作制度规划共同研究部署,重要活动共同组织实施,工作落实共同督促检查,完成任务情况共同总结讲评,先进典型共同表彰奖励,出现的纠纷共同协商处理。全市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机构健全,先后召开市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等会议,为双拥工作全面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重点抓好国防动员融合。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组织部队和边防民兵开展“联训、联勤、联管”活动,形成军地一体、全民防控的多维管控体系,军地融合特色化。抓好基础设施融合。坚持把国防设施建设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机场、公路、通信、人防工程等军地资源互为依托、互为使用,有效提高军地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抓好沿边开放融合。针对临沧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维权维稳相统一,稳妥处置边境事务, 加强对缅合作交流,确保边疆和谐、稳定。抓好科技信息融合。以职业学院、技工学校等为依托,实行军地应用技术合作,完成部队应急训练、战备交通、野战指挥等战场建设。市边防委、临沧军分区与国防大学战役教研部结成“联教联研”对子,实现院校与边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抓好军地人才储备融合。把乡(镇)武装部部长和基层专武干部纳入地方干部骨干队伍建设,在边境95个行政村(社区)推行军官兼任村官制度,边防连队指导员到临近边境村担任支部副书记工作,有力地促进辖区治安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巩固和边境稳定繁荣。
  全市为部队解决粮油水电燃料补贴1284万元,投入部队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545万元,积极帮助申报国防项目,进一步改善驻临部队官兵的战备训练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在规划审批、用地征收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办理军警部队用地不动产(土地)登记3宗。为部队划拨土地26亩支持军队建设。持续深化县连挂钩制度。按照“一县(区)一连、8县(区)挂钩八连”的挂钩帮扶机制,重大节日定期不定期走访挂钩一线连队,去年军地双方互访31场(次),组织拥军慰问团63余个,慰问驻军148场(次),支出慰问部队经费344万元。慰问优抚对象、复员退伍军人春节、八一建军节经费607万元。兑现800余名义务兵家庭优待金735万元,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驻临军警部队和优抚安置对象的关心关怀。
  驻临军警部队以党建促脱贫,精准扶贫挂钩帮困1710人,投入精准扶贫款137万元,帮助修整村寨道路1万余米,开展义务巡诊3200余(次),抢收甘蔗5000余吨等。继续落实“2+1”帮扶机制,深化政府、部队、社会“三位一体”困难群体长效帮扶机制,走访困难群众、退伍老兵、孤寡老人、援建中小学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488个,为群众做好事562件等,真正做到解民难、助民困、暖民心。突出以孤儿、困境儿童为帮扶重点,沧源自治县勐董边防派出所与县教育局、妇联、民政局等部门,在全国创建首批边防线上“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先后将83名留守儿童纳入关爱行动。发挥抢险救灾成员单位作用,及时修缮抢险救灾方案预案,先后成功处置煤矿冒顶事故救援、重大交通事故救援、河道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抢救转移群众5264名,疏散人员461人,抢救财产价值2258万元。深化平安临沧建设,加强党政军警民联合行动的预案演练和管边控边机制,深入开展缉枪缉毒、防艾宣传教育167余(次),发放宣传手册6900余册。至去年底,查破各类毒品案件59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8名,缴获各类毒品1865公斤,查获走私案件57起132人,走私物品1256吨,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开展“双拥在基层”专项行动和“关爱功臣”活动,投入资金182万元,努力解决好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为千名复退军人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建立个人账户884人。落实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为退役士兵发放《临沧市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宣传册》1500本,做好400余名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兑现地方一次性自主就业金508万元,一次性自谋职业补助金122万元。开展退役士兵1年以上教育培训退役士兵300余人。解决驻临部队后顾之忧,着力在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上下功夫。接收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为企业军转干部发放解困资金373万元。在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划出5%的专项名额,定向招录15名驻临部队干部未就业随军家属就业。优先解决驻临部队军人子女入学入托314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驻临部队官兵将十九大精神带入村寨和基层党支部,发放宣传册300余份。军民共建活动丰富多彩,共建单位到军营走访看望军警战士、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团员青年进军营等活动。举行庆祝建军90周年暨“军事日”活动座谈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军民团结心向党》文艺晚会。组织开展烈士公祭日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开展“红色”教育和专题研讨会,发挥临沧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作用,为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拥军优属、社会公益等事业搭建平台。举行《爱国驻边固长城》、“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青年心向党”主题朗诵会和《青春践行十九大·军民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展示当代军人风采,增强青年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和对军人保家卫国、奉献牺牲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