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隆重而热闹。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暖,没有一种情分比亲人更亲,平时,我们总是在匆匆的忙碌着,只有过年的日子,我们才可以放下手中的一切,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每一年,到了农历的腊月,空气中骤然多了些年的味道。过年的气氛,也一日浓似一日,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在谈论着过大年的种种趣事;购置着年货,特别是那些常年漂在外养家过活的人们,在年前的几个月,就在谋划着回家过年的事。谋生是大事,淘金追梦也是大事,回家过年,更是大事。
老家的邻家女孩是一个留守的儿童,才十个月大,父母就远到浙江打工,女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女孩如今已经8岁,因为路途的遥远,女孩的父母只能每年的春节回家一次,那天,小女孩来家里,我问,晶晶,你爸爸妈妈要什么时候回来,她说快了,等一个星期就回家,说话间,小女孩一脸的喜悦,回家过年,是小女孩一年以来的期盼,也是在远方的父母的牵挂,回家过年,是远在异乡的人儿对家深深的思念,更是对家人的无限牵挂,回家过年,是一份乡愁,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朵朵浪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乡愁,是儿时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这些如鸟儿一般,离开了乡土在异地他乡生活劳碌的男女,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这样的迁徙,义无反顾,跟燕雀南飞几乎毫无差别;再累再苦,旅途再长,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
回家过年,是在外漂泊的游子长久的等待,是抑压在心里的渴望,更是一年漂泊后的心灵慰藉。有时候,我们行走得太久,漂泊得太远,挣扎得太累,压抑得太苦,回家过年,正好可以放下两肩的重压,在浓浓的家居气息里,安然睡一个好觉,可以敞开情怀,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把真实的生活,把日子的浓酽拿捏得恰到好处,把心中的情、心中的爱挥洒得酣畅淋漓;回家过年,就是跟家人团聚,就是天各一方的亲戚朋友,又能集中在一起,姐妹兄弟,又可以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欣慰,夫妻和悦,儿女开心,合家欢畅!
传统的中国年,赋予人们很多难以言表的光阴韵味。在每一次过年的团聚中,我们都把亲情,友情,爱情,夫妻情,儿女情,演绎得回肠荡气、汹涌跌宕,因为聚的背后就是再一次的分别,再一次的离开,又是再一次的守候和期待。过年,无形当中成了一种纽带,成了一种媒介,或者说,一种不远千里万里奔向一处的契机和动力。正是因为有一次一次的分开,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相聚时的满心欢喜,也因为一次次守望已久的团聚,更让人们对生活、对光阴,有着太多的铭心刻骨和念念不忘。
每年的春运,无论是机场,还是客运站,都会人满为患、被不同的声音质疑和诟病,即便如此,每年的春运中,都会有那么多的人不顾拥挤,不顾一票难求,不顾路途遥远,毅然决然踏上返乡的路。质疑和诟病的声音,只关注了人流滚滚对客运所造成的莫大压力,却忽视或者说起码不够关心,过年对许许多多谋生在外的人们对乡情的眷恋,对故土的魂牵梦萦,对家园的念念不忘,对亲情的依赖和向往。如今的城市,离不开这些群体,但是这些群体未必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来。在他们的心里,城市依然是别人的城市,他们骨子里的乡音乡情,民情风俗,还完整保留着乡土的印记,回家过年,就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似乎也只有回到了那一方天地,才能真正的自在,才能真正的坦然;财富,不一定就是首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更在乎的,是身心的放松,是俚语村言里的稔熟和随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一句俗语,更是游历在外的人们心里边的某种自我安慰。每年的春节前夕,我们这个小县城也热闹起来,马路上多了一些外地牌照的车子,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一些新的面孔,那些回家过年的人们,成为这个小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让年味更浓。回家过年,和妈妈一起刷刷筷子洗洗碗,和爸爸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回家过年,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回家过年,在欢声笑语中感悟亲情的温暖。回家过年,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文化情结,家和亲人,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会在每一年,衍生出新的风味,新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