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学会“弹钢琴”

刊发时间:2018-03-05 A3版  作者:庄文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需要我们学会“弹钢琴”。
  脑中有谱。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做好精准扶贫,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确识别就是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要脑中有谱,看准音阶韵律,方好布局,方好下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果不了解脱贫对象,就难以做到精准扶贫。我们只有认真开展问题整改,逐户逐项核对,做到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填错,才能确保规范、准确、齐全、零差错。让档卡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脱贫攻坚把握方向的参谋,精准施策的依据,脱贫动态管理的晴雨表。
  无论在哪个环节上,工作上都不能慢拍子、也不能抢拍子、更不能掉链子。其次是配音要准。不能配错音,更不能不着调或跑调。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该摘帽退出的没退出,该纳入帮扶的没纳入,尤其是非贫困村的贫困群众纳入得不够;帮扶措施不精准,扶贫产业单一化、雷同化,“一个方子包治百病、千户一策包打天下”;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撒“胡椒面”与搞“高大上”项目现象并存,财政扶贫资金用不出去与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严重短缺形成反差等,这些问题,领导干部只有学会“弹钢琴”,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增强扶贫工作的系统性,提高整体效益。然而,有些地方却不是这样,他们要么平均用力、一线平推,“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搞“单打一”“一招鲜”,抓重点忽视全面,求特色不顾整体,影响了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领导者增强系统意识,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弹钢琴”的原理,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只有多个部门之间和各分管领导之间相互配合,大家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才能同唱一首精准脱贫之歌,做出新亮点;如果大家相互扯皮和掣肘,这首歌就一定没法演奏好。
  心中有数。弹钢琴,一首曲子,高音低音,节奏缓急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有突出“主旋律”、弹好“重音符”,才能渐入佳境。把“弹钢琴”的艺术应用于精准脱贫工作,就是要善于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十个指头要根据需要,该用力则用力,该轻弹则轻弹,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众所周知,脱贫攻坚如同登山,越往后困难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越是面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就越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才能在决胜阶段搴旗拔寨,攻下贫困堡垒、铸造全面小康。
  如何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如何做到精准扶贫,要善于借势,精于谋划,前几年做了什么,后几年想做什么,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一首曲子是否成功演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旋律演绎是否高潮迭起,产生余音绕梁效果。所以要做足功课、用足精力、花足功夫、想尽办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越是任务艰巨,越是问题复杂,越要学会“弹钢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分配财力、物力,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症结,分清轻重缓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上有招。相同的琴谱,不同的人会弹出不同的效果,只要演奏出自己的风格,人们乐于接受,就会被广为传颂。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办法和举措,这些是针对总体情况开出的乐谱,在如何演奏精准扶贫的乐曲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弹出自己特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科学规划脱贫产业;“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就要考虑易地搬迁。兴产业促脱贫,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对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要注重运用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措施;对患上“懒汉病”的,要注重精神扶贫,培育内生脱贫动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则要更注重政策兜底,帮助他们顺利脱贫,总之,要始终坚持精准为先的理念,拿出靶向治疗的脱贫实招,切实做到精准识别,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精准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退出,变固定收益为精准进退,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要手上有招,方能脚下有路,脱贫攻坚的很多方针政策都需要去贯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精于研究,勇于创新,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只要拿出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闯劲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既定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弹奏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平远悠长的美妙乐章。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6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精准扶贫要学会“弹钢琴”

刊发时间:2018-03-05 A3版  作者:庄文勤 【字体:大 中 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需要我们学会“弹钢琴”。
  脑中有谱。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做好精准扶贫,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精确识别就是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要脑中有谱,看准音阶韵律,方好布局,方好下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果不了解脱贫对象,就难以做到精准扶贫。我们只有认真开展问题整改,逐户逐项核对,做到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填错,才能确保规范、准确、齐全、零差错。让档卡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脱贫攻坚把握方向的参谋,精准施策的依据,脱贫动态管理的晴雨表。
  无论在哪个环节上,工作上都不能慢拍子、也不能抢拍子、更不能掉链子。其次是配音要准。不能配错音,更不能不着调或跑调。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该摘帽退出的没退出,该纳入帮扶的没纳入,尤其是非贫困村的贫困群众纳入得不够;帮扶措施不精准,扶贫产业单一化、雷同化,“一个方子包治百病、千户一策包打天下”;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撒“胡椒面”与搞“高大上”项目现象并存,财政扶贫资金用不出去与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严重短缺形成反差等,这些问题,领导干部只有学会“弹钢琴”,协调好各个因素的关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增强扶贫工作的系统性,提高整体效益。然而,有些地方却不是这样,他们要么平均用力、一线平推,“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搞“单打一”“一招鲜”,抓重点忽视全面,求特色不顾整体,影响了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领导者增强系统意识,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弹钢琴”的原理,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只有多个部门之间和各分管领导之间相互配合,大家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才能同唱一首精准脱贫之歌,做出新亮点;如果大家相互扯皮和掣肘,这首歌就一定没法演奏好。
  心中有数。弹钢琴,一首曲子,高音低音,节奏缓急都有一定的规律,只有突出“主旋律”、弹好“重音符”,才能渐入佳境。把“弹钢琴”的艺术应用于精准脱贫工作,就是要善于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十个指头要根据需要,该用力则用力,该轻弹则轻弹,轻重缓急各不相同,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众所周知,脱贫攻坚如同登山,越往后困难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越是面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就越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才能在决胜阶段搴旗拔寨,攻下贫困堡垒、铸造全面小康。
  如何贯彻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如何做到精准扶贫,要善于借势,精于谋划,前几年做了什么,后几年想做什么,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一首曲子是否成功演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旋律演绎是否高潮迭起,产生余音绕梁效果。所以要做足功课、用足精力、花足功夫、想尽办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越是任务艰巨,越是问题复杂,越要学会“弹钢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分配财力、物力,抓住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症结,分清轻重缓急,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上有招。相同的琴谱,不同的人会弹出不同的效果,只要演奏出自己的风格,人们乐于接受,就会被广为传颂。打赢脱贫攻坚战,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办法和举措,这些是针对总体情况开出的乐谱,在如何演奏精准扶贫的乐曲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弹出自己特色,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科学规划脱贫产业;“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就要考虑易地搬迁。兴产业促脱贫,也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对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要注重运用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措施;对患上“懒汉病”的,要注重精神扶贫,培育内生脱贫动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则要更注重政策兜底,帮助他们顺利脱贫,总之,要始终坚持精准为先的理念,拿出靶向治疗的脱贫实招,切实做到精准识别,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精准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精准退出,变固定收益为精准进退,把“精准”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要手上有招,方能脚下有路,脱贫攻坚的很多方针政策都需要去贯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精于研究,勇于创新,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只要拿出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闯劲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既定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弹奏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平远悠长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