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村的幸福生活

刊发时间:2018-03-05 A1版  作者:王明世 施春霞

  红土村是双江自治县勐勐镇贫困村之一,该村抓实“产业路、通组路、入户路”建设,把公路修到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群众家门口,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产业路:促进群众增加收入
  在群众眼里,“产业路”不仅具备人走通车的功能,寄托着人们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厚望。为此,红土村积极争取项目,多方整合资金,全面建设覆盖面积广、受益人口多、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道路,强力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胡兆成是箐门口组的贫困户,由于劳动力不足、道路基础设施滞后,直到2016年底,他家的经济来源仍是只靠几亩烤烟。2017年,他种植了16亩烤烟,除去生产成本后赚了近6万元。他说:“以前由于路不好,物资运送和烟叶采收,多数靠人挑马驮,生产成本很高;2017年,政府把砂石路修到田间地头,给种烤烟带来了方便。”
  “产业路”修好后,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2017年红土村共种植烤烟993多亩,种植甘蔗800亩。红土村支书罗老铁说:“现在的红土村,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还买农用车,路宽了,弯直了,坡缓了,开车更安全,上山干活和运输农作物更方便,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近年来,红土村依托烟水配套、糖业公司生产道路建设等工程,配套新修产业路8条19.8公里,其中,新建砂石路面11公里,修建土路8公里,促进了烤烟、甘蔗等富民产业扩面增收。
  通组路:促进内生动力增强
  红土村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016年前,箐门口和雀梨树两个组,虽然进组路已经开挖,但是得不到及时维护,坑洼不平,路况较差,一年四季只有晴天通车,村民出行多数靠走、进出物资多数靠背。出行难成了制约当地村民脱贫的“拦路虎”,硬化道路成了村民们长期以来的强烈愿望。
  对此,挂钩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和双江县政法委高度重视,采取挂钩部门筹措、积极争取上级帮扶的方式,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全面实施“通组路”硬化建设。目前,共筹资300余万元,为箐门口组修建宽3米,长3.5公里的水泥硬板路一条;计划投资300余万元的雀梨树组“通组路”正在建设中。两个组的“通组路”建设,让群众出行难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促进了很多贫困户思想上、精神面貌上质的转变,内生发展动力有了较大增强。
  胡兴华是箐门口组贫困户,入组道路修好后,2017年,他通过搞运输,成功摘掉贫困帽。“我家能够脱贫,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分不开,与道路畅通分不开。”胡兴华感慨地说。现在,他为长远发展着想,在做好运输的同时,决定搞生猪养殖稳定增收。
  入户路:促进人居环境提升
  红土村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采取筹资、投工投劳和财政奖补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充分发挥民主,吸收村民合理化建议,全面组织群众抓好入户道路建设。目前,全村的入户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
  入户道路建好后,挂钩单位县委政法委经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0余万元,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为红土村购买了柿子、欧洲李等果苗,聘请技术员带领群众把柿子、欧洲李种在入户道路和房前屋后,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美化人居环境。
  “一分建,三分管。”红土村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多次分析研究,以入股的形式将县上下发的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沙河乡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每年分红得到的2.5万元,作为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基金,聘请缺乏技术、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做好村内环境卫生清扫工作。
  平坦的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后,方便出行更方便材料运输,于是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做好房屋修缮、新建工作。目前,全村完成房屋原址拆除重建162户,加固修缮74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236户。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6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红土村的幸福生活

刊发时间:2018-03-05 A1版  作者:王明世 施春霞 【字体:大 中 小】

  红土村是双江自治县勐勐镇贫困村之一,该村抓实“产业路、通组路、入户路”建设,把公路修到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群众家门口,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产业路:促进群众增加收入
  在群众眼里,“产业路”不仅具备人走通车的功能,寄托着人们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厚望。为此,红土村积极争取项目,多方整合资金,全面建设覆盖面积广、受益人口多、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道路,强力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胡兆成是箐门口组的贫困户,由于劳动力不足、道路基础设施滞后,直到2016年底,他家的经济来源仍是只靠几亩烤烟。2017年,他种植了16亩烤烟,除去生产成本后赚了近6万元。他说:“以前由于路不好,物资运送和烟叶采收,多数靠人挑马驮,生产成本很高;2017年,政府把砂石路修到田间地头,给种烤烟带来了方便。”
  “产业路”修好后,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提高了,2017年红土村共种植烤烟993多亩,种植甘蔗800亩。红土村支书罗老铁说:“现在的红土村,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还买农用车,路宽了,弯直了,坡缓了,开车更安全,上山干活和运输农作物更方便,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过。”
  近年来,红土村依托烟水配套、糖业公司生产道路建设等工程,配套新修产业路8条19.8公里,其中,新建砂石路面11公里,修建土路8公里,促进了烤烟、甘蔗等富民产业扩面增收。
  通组路:促进内生动力增强
  红土村辖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016年前,箐门口和雀梨树两个组,虽然进组路已经开挖,但是得不到及时维护,坑洼不平,路况较差,一年四季只有晴天通车,村民出行多数靠走、进出物资多数靠背。出行难成了制约当地村民脱贫的“拦路虎”,硬化道路成了村民们长期以来的强烈愿望。
  对此,挂钩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和双江县政法委高度重视,采取挂钩部门筹措、积极争取上级帮扶的方式,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全面实施“通组路”硬化建设。目前,共筹资300余万元,为箐门口组修建宽3米,长3.5公里的水泥硬板路一条;计划投资300余万元的雀梨树组“通组路”正在建设中。两个组的“通组路”建设,让群众出行难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促进了很多贫困户思想上、精神面貌上质的转变,内生发展动力有了较大增强。
  胡兴华是箐门口组贫困户,入组道路修好后,2017年,他通过搞运输,成功摘掉贫困帽。“我家能够脱贫,与党和政府的关怀分不开,与道路畅通分不开。”胡兴华感慨地说。现在,他为长远发展着想,在做好运输的同时,决定搞生猪养殖稳定增收。
  入户路:促进人居环境提升
  红土村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采取筹资、投工投劳和财政奖补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充分发挥民主,吸收村民合理化建议,全面组织群众抓好入户道路建设。目前,全村的入户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
  入户道路建好后,挂钩单位县委政法委经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0余万元,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为红土村购买了柿子、欧洲李等果苗,聘请技术员带领群众把柿子、欧洲李种在入户道路和房前屋后,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美化人居环境。
  “一分建,三分管。”红土村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多次分析研究,以入股的形式将县上下发的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到沙河乡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每年分红得到的2.5万元,作为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基金,聘请缺乏技术、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做好村内环境卫生清扫工作。
  平坦的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的门口后,方便出行更方便材料运输,于是村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做好房屋修缮、新建工作。目前,全村完成房屋原址拆除重建162户,加固修缮74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236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