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破难题 改条件 增活力
我市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本报讯 (通讯员 陈德荣 鲁云龙) 多年来,我市充分运用“抓药方”破难题、“抓短板”改条件、“抓改革”增活力三把“利斧”,开启了国有林场改革的新步伐。
在吃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林场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与基层一起研究改革措施,通过调查研究,大胆地提出“围绕一个导向,守住两条红线,解决三大难点、实现四大目标”的改革思路(围绕一个导向,就是将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方向;守住两条红线,就是守住森林资源不减少、国有资产不流失“两条红线”;解决三大难点,就是在改革中,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好编制、预算、政策三大难点问题;实现四大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实现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活力增强、队伍稳定的目标),为改革指明方向。
在依托生态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森林公园以及贫困林场建设等项目建设基础上,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革期间,累计投入5574.09万元,新建2个国有林场综合办公用房812平方米,修缮改造11个林场场部办公用房,新建8个管护点用房1600平方米,新建防火瞭望塔2座,建设林区道路57公里,林区道路硬化50.9公里,架设输电线路8公里、供水管道27公里,解决4个管护点电网升级改造问题,安装太阳能路灯53盏,安装屋顶光伏650平方米,部分林区安装林区监控和防火探头,新增国有林场办公设备40套。目前,20个国有林场场部通水、通电、通路等问题均已得到解决,手机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林场生产生活条件,为国有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成立了市、县(区)国有林场管理站(市级1个、县级8个),管理站新增编制23名,使国有林场原来的无人管理或多头管理情况得到有效改变;积极协调编制,改革后20个国有林场增加编制81名,管理机构得到理顺,管理力量得到有效充实。鼓励国有林场在确保生态和社会功能发挥的前提下增加经营收入,积极发展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森林旅游服务、林下种植和养殖等生产经营项目,对林场上缴的经营收入,同级财政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按一定比例返还林场,用于林场改善公益性设施建设。通过改革全市将原有的25个林场合并为19个国有林场,新建1个国有林场(凤庆江北林场),核定事业编制由原来的107名增至211名。目前共有职工166名,已落实护林员687名。改革后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308万亩,林地面积299万亩。同时,大力推进森林生态、森林文化、森林公园及先进技术理论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价值和国有林场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中的支撑骨干作用,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生态林场、现代林场、文化林场、智慧林场,为构建中国西南生态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