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带领临沧各族人民不断推进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教育事业得到大力普及提高
解放前,临沧各地虽然也办过一些学校,但大多都是办办停停,能够长期坚持办学的只有顺宁(凤庆)、缅宁(临翔)、云县、镇康等地屈指可数的几所学校,而且大部分只有地主官僚的子女才有条件就读,大多数穷苦人家连续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都没有一个识字的人,有的少数民族群众还在采用刻木记事、结绳记事。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多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办起了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1953年,临沧的中小学校发展到618所(中学4所、小学614所),当年在校学生达4万多人(中学生1600人、小学生3.9万人)。至1960年,临沧的中小学校发展到1402所(中学10所、小学1392所),当年共有在校学生10万多人(中学生3900人、小学生9.7万人),在短短几年内,就彻底终结了临沧各族大多数青少年没有进过一天学校的历史。
从1986年7月开始,义务教育法在临沧大地全面贯彻实施,至1990年,临沧地区的中、小学校达到3797所(中学105所、小学3692所),在校生达到28万人(中学生4万人、小学生24万人)。2006年临沧市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先后实施“校安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连片困难地区高中改造项目、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项目,2011年至2016年全市累计新增基础教育用房面积241万平方米,当年竣工12.1万平方米;2016年全市完成“改善薄弱学习办学条件项目”投资2.64亿元。完成农村分散校点撤并任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控辍保学”考核目标,仅2015年全市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就投入专项资金5.37亿元(当年惠及1160所学校25.6万学生)。启动了边境县(镇康、耿马、沧源)14年免费教育和贫困村“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校长(园长)培养工程、乡村教师培训工程、“国门学校”教师培训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等,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转型发展和“专升本”建设,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全面优化提升,2016年全市用于教育事业的财政支出占当年一般公共支出的17.8%,比2010年增长12%。2016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51所,其中包括幼儿园372所、小学1033所、中学121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中专学校3所、职高8所、技工学校1所、大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8所,共有各类在校学生38.6万人。全市构建起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衔接、各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完善
解放前,临沧各地瘟瘴肆虐流行,当时的各族人民群众普遍受到各种瘟疫疾病的残酷威胁,广大各族群众还是只能凭借民间传统草药来医治频发的各种疾病,往往没有起到有效的医治效果,俗语“谷子黄,病倒床,闷头摆子似虎狼”“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赴街”“要下云州坝,先把老婆嫁”“要往孟定走,先把棺材买到手”等,就是那时临沧各族群众饱受瘴气瘟疫之苦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卫生事业。1950年至1953年,相继设立起专区和各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建立辖区内的人民医院和卫生院。在1953年至1963年间,先后建立起专区、各县的疟疾防治所、防疫站(组)等流行病防治机构。1953年至1964年,先后建立起专区和各县的妇幼保健站。1953年,缅宁专区(不含凤庆、云县)共有专业卫生人员122人,是1945年有记载的专业坐诊行医人数的10倍。1978年末,临沧地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0个,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512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沧医疗卫生事业再次进入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全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防治等体系水平,全面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把医院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提升工程、关爱妇女儿童健康行动等卫生项目作为每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市人民政府10件惠民实事”的重要内容,先后完成市人民医院青华新院、市人民医院医技楼、镇康县中医院、凤庆县妇幼保健院医技楼、沧源自治县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建设项目,加快实施乡(镇)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和村卫生室健康一体机配备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10个,总投资额达15.3亿元。2013年至2016年,全市共引进本科及以上毕业生680人,接收安排卫生定向毕业生163人。市人民医院儿科、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云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凤庆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等被列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云县紧密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经验被国务院“医改办”肯定和推广。全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全市每十人拥有病床数由2010年的2.2张提高到2016年的4.2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2010年的2人提高到2016年的4人。
2016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6%,全年共为群众报销“新农合”医药费用10.6亿元,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99.2%,艾滋病、禽流感、麻风病、肺结核、鼠疫、霍乱等传染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全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十一五”末的78.2%提高到2016年的98.8%,孕产妇死亡率由“十一五”末的56/10万下降到2016年的23/10万,婴儿死亡率由“十一五”末的16‰下降到2016年的9‰。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