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带领临沧各族人民实现安居宜居梦

刊发时间:2018-03-12 A3版  作者:

  解放前,由于残酷的阶级剥削,临沧各族人民除了极少数地主官家拥有砖瓦房屋院落以外,广大人民群众所住的大都是还不能挡风遮雨的简陋房子,靠近内地的群众大多住土木结构的“茅草房”“苫片房”,靠近边境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掌楼房”“罩笼房”,甚至还有很多极其贫穷的家庭住在“丫叉棚”“地窝棚”一类的窝棚里。杜甫诗句“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旧社会临沧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期盼。
  解放后,随着临沧各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广大群众吃饭穿衣问题的逐步解决,临沧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也随之得到改善,瓦房、砖瓦房等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临沧广大农村地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水泥浇灌房得到普及;城镇居民大多住上高达几层、十几层的砖混结构集体楼房或私有楼房。临沧广大群众的住房实现了挡风遮雨、保干保暖的功能。2003年,中共临沧地委将“每户一院安居房”“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和安全饮水”等目标作为实施全市“三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始有计划、整体性部署改善临沧群众的住房条件。2007年中共临沧市委将“房子”作为“抓‘三子’促‘三化’”之一,列为“三个核心指标”考核的重要方面,推动全市的民居房改造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临沧各族人民群众住房改造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2010年中共临沧市委作出“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决定,率先启动编制村庄规划,全面铺开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四大改造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对临沧各族人民群众建设“安全、便捷、舒适”住房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沧源自治实施“佤山幸福工程”建设,8122户佤族群众住上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颇具佤族风格的现代化住房。2013年,临沧市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不断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步伐。从2004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民居改造资金超过308亿元。2015年以来,中共临沧市委作出关于加大旧村旧房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意见,印发了“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全市2015年至2018年2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房建设工程,采取整合省级扶持政策资金、整合市县(区)资金、给予农户0.8~2万元不等补助及帮助协调6万元以下贴息贷款、特殊困难农户政府兜底建设40~60平方米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定额扶持、按期完工奖励、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建房、强化党政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政策,加快全市各族群众建设抗震安全住房的步伐。同时,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中共临沧市委作出实施“27241”脱贫攻坚工程的重大部署,将“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之一,将全市近26万贫困群众的住房改造任务列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对各族群众住房的普遍改造,并相应配套建设水、电、路、通讯、光纤网络、学校、村医室、活动场所等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各类建设,临沧各族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群众住房已成为临沧青山绿水之间的靓丽风景,也成为了临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张名片。2015年至2016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1.36万户,全市累计有38万农户的住房已经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占全市总农户的74.5%,累计完成旧村改造3734个,累计创建美丽宜居乡村400个、洁净村庄845个、洁净庭院示范户1万户。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71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党带领临沧各族人民实现安居宜居梦

刊发时间:2018-03-12 A3版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解放前,由于残酷的阶级剥削,临沧各族人民除了极少数地主官家拥有砖瓦房屋院落以外,广大人民群众所住的大都是还不能挡风遮雨的简陋房子,靠近内地的群众大多住土木结构的“茅草房”“苫片房”,靠近边境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住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掌楼房”“罩笼房”,甚至还有很多极其贫穷的家庭住在“丫叉棚”“地窝棚”一类的窝棚里。杜甫诗句“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旧社会临沧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期盼。
  解放后,随着临沧各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广大群众吃饭穿衣问题的逐步解决,临沧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也随之得到改善,瓦房、砖瓦房等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临沧广大农村地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水泥浇灌房得到普及;城镇居民大多住上高达几层、十几层的砖混结构集体楼房或私有楼房。临沧广大群众的住房实现了挡风遮雨、保干保暖的功能。2003年,中共临沧地委将“每户一院安居房”“每户用上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和安全饮水”等目标作为实施全市“三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始有计划、整体性部署改善临沧群众的住房条件。2007年中共临沧市委将“房子”作为“抓‘三子’促‘三化’”之一,列为“三个核心指标”考核的重要方面,推动全市的民居房改造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临沧各族人民群众住房改造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2010年中共临沧市委作出“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决定,率先启动编制村庄规划,全面铺开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四大改造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对临沧各族人民群众建设“安全、便捷、舒适”住房的重视和支持力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沧源自治实施“佤山幸福工程”建设,8122户佤族群众住上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颇具佤族风格的现代化住房。2013年,临沧市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不断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步伐。从2004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民居改造资金超过308亿元。2015年以来,中共临沧市委作出关于加大旧村旧房改造力度、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的意见,印发了“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全市2015年至2018年2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房建设工程,采取整合省级扶持政策资金、整合市县(区)资金、给予农户0.8~2万元不等补助及帮助协调6万元以下贴息贷款、特殊困难农户政府兜底建设40~60平方米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定额扶持、按期完工奖励、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建房、强化党政责任考核等一系列政策,加快全市各族群众建设抗震安全住房的步伐。同时,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中共临沧市委作出实施“27241”脱贫攻坚工程的重大部署,将“住房安全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目标之一,将全市近26万贫困群众的住房改造任务列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经过近几年持续不断对各族群众住房的普遍改造,并相应配套建设水、电、路、通讯、光纤网络、学校、村医室、活动场所等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各类建设,临沧各族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群众住房已成为临沧青山绿水之间的靓丽风景,也成为了临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张名片。2015年至2016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1.36万户,全市累计有38万农户的住房已经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占全市总农户的74.5%,累计完成旧村改造3734个,累计创建美丽宜居乡村400个、洁净村庄845个、洁净庭院示范户1万户。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