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索适合临沧农产品上行电商模式的思考
农村电商,除了思考“卖什么”的问题,还要思考“怎么卖”的问题。临沧农特产品小而散、标准化程度低,交通不发达、处于运输末端、“最初一公里”还没得到有效解决、冷链还不完善,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网络运营经验普遍不足等现实,再根据产业产品特点,分析哪些农产品上行适合走B2C供应链模式,哪些农产品上行适合走B2B2C供应链模式,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临沧农村电商的运营模式。
一、线上线下批发市场和服务商体系建设。临沧农特产品品类多、规模小,又分散在各地农户手中,种养殖户文化素质偏低,无电商运营能力,让农户既做生产者,又做销售者不现实,所以,必须把临沧农特产品集中整合到统一的线上线下批发市场,让专业的经销商或网商来销售,走B2B2C供应链模式。
二、建立农户利益共同体的服务商体系。临沧农特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需要有一个对接农户或合作社的本地化的服务商,使他们成为一个决策主体。让服务商的优质货源离不开农民对农作物的精心呵护,农民也离不开服务商解决货源的标准化、品牌化以及对接供需的渠道管理,好的产品与有力的分销渠道形成利益捆绑。服务商整合分散的农产品,通过服务商进行货源的挑选和货源的组织,解决货源的商品化、标准化等问题。按统一标准收购、分拣包装、统一价格、统一发货、统一售后服务,统一与电商平台和线下代理者对接。浙江遂昌赶街模式成功的精髓主要是整合和分销,可以借鉴。
三、可利用社交应用全民推广地域产品,解决信任问题如何让消费者信任来自于农村的网货。一是加强农产品品控溯源体系建设。整合相关商务、农业、工商、工信部门共同打造溯源体系,消费者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有关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农作物的种植环境、有没有打农药、农产品的甜度、产品流经渠道等全过程信息透明。二是利用社交应用进行推广。农特产品的地方特性和非标准化,很多人想品尝,但是不敢购买,可以借助网民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应用的熟人关系推,通过人际关系信任产品,促成体验式交易。地方特色产品承载着地方文化元素,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推广土特产就是推广家乡,很多人乐意去推广。甘肃成县农村电商的模式,核心在于原县委书记在微博推广成县核桃,在他带动下,全县领导干部、人民群众、社会媒体参与成县核桃的微端推广,最终成就了成县核桃、成县蜂蜜等成县系列产品在网上畅销。
四、建立四级农村电商体系。四级电商模式,有利于政府打包统一宣传。临沧产业地域品牌不够响亮,需要政府维护地域品牌的同时,花大精力推广地域品牌,同时,引导企业做好企业品牌。农特产品分散在各村,以村为单位收集整合区域内适合电商的农产品,上架批发产品,承担售后;乡(镇)级主要负责产品的推荐,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品的确认;市、县级主要是聚合辖区内产品进行打包宣传,统计各级产品的销售等数据信息,建立和使用大数据来指导电商及供应链产业的发展。
五、嫁接相对成熟稳定的第三方平台。要多管齐下,注重对本地电商企业和个人的扶持,既不排斥电商大佬和外来电商企业,又要克服依赖大树的思想。在相关部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如果在区域内有比较适合的平台可以嫁接,本土化的电商平台发挥比较优势,打造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品牌,提高产业资源的配置能力,利用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形成产业链的集聚和协同效应,积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纵观江浙等地农村电商上行的成功案例,离不开“赶街网”一样的区域性本土电商平台企业,连阿里巴巴也“化敌为友”,去年8月底正式投资赶街网作为第二大股东。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促进传统企业电商化的同时,一定要培育和打造本土特色产业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的进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规模和品牌的专业化、垂直化和本土化的电商平台。
六、整合资源,解决物流问题。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农产品上行的物流通路一定是不平坦的,需要对农产品上行中所需要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县域电商物流通路一般是从县服务中心节点到发达乡(镇)服务站节点,到农村的服务点一般是中断的,且各大快递物流企业在县域电商物流市场的布局一般都是各自为政,导致县域、发达的乡(镇)的物流资源重复建设。所以,持续续推进“五网”建设是发展农村电商的硬件保障,还要整合物流公司、本地客运公司、地方货运从业者、经常穿梭于城市于农村之间个体,打通从农村物流服务点到乡(镇)物流服务站到县级物流服务中心的物流通路,形成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农户到县域物流服务中心的低成本物流运作。经过整合的物流服务中心可以将原本由各大快递企业分别负责的物流仓储、配送和最后一公里业务进行合并精简、整合提升,并统一品牌、统一人员、统一标识、统一运营管理,解决最初一公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