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森林临沧”建设凸显双赢效益
保护与发展并重 管理和开发兼顾
我市“森林临沧”建设凸显双赢效益
截至2017年底,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4524元
本报讯 (记者 杨 维 通讯员 陈德荣) 2017年,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工作,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0.2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4524元,“森林临沧”建设凸显双赢效益。
品牌打造实现新突破。紧扣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五大类40项指标,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路线图和计划书。广泛组织开展市树评选活动,评选出红椿为临沧市市树;组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督查3次,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知识抢答赛、演讲比赛、百题知识竞赛等活动。市级命名森林村庄69个、森林乡(镇)8个、森林学校19个、森林机关27个。2017年10月10日,被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授予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9月25日,在2017中国森林旅游节上,临沧市成为首批由国家林业局命名的10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之一。同时,有序推进2018年第八届国际澳洲坚果大会各项筹备工作。
生态修复取得新进展。坚持把沿江、沿河、沿路和建档立卡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作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按照“先规划、再调整,先落实地块、再精准到户”的原则,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30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2万亩。积极推进一、二级公路面山绿化。严格执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保护小区建设与管理;全面落实国家天然林停伐保护政策,完成天然林停伐保护县级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稳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严格执行《临沧市古茶树保护条例》,实行古树(古茶)、名树挂牌保护。扎实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新建省柴节煤炉灶7000户、太阳能热水器6000台。
产业提质迈上新台阶。围绕林业“双增”目标,扎实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工程,完成造林67.28万亩。持续开展以临沧坚果为主的产业抚育管护,全面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完成木本油料提质增效30万亩、低效林改造20万亩。着力扶持产业规模大、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林业企业,提升企业产出效益。目前,全市共有涉林企业201户;有林农专业合作社717户,加入农户11万户,经营林地面积55.57万亩;累计实施林下种植355.12万亩,实现产值18.73亿元;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生态脱贫呈现新局面。将林业重点项目资源最大限度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临沧坚果广告列入中央电视台广告扶贫的“国家品牌计划”。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入林业生态扶贫资金4.052亿元,主要用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造林补贴、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聘请生态护林员、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等项目,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8237户172873人全覆盖。
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积极推进配套改革,依法规范林权流转,新增林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12万亩、抵押贷款林地面积33.4万亩。组织编制了市、县(区)《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方案》《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专项成果》,国有林场道路、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等基础设施纳入相关部门规划。全市增设国有林场管理站9个(市级1个、县区8个),落实事业人员编制213名、在职职工138名,聘用护林员698名;全市25个林场合并为20个国有林场(新建国有林场1个),全部定性为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林场职工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理顺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管理及财政供养体制,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临沧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正式挂牌成立。
资金投入发挥新效益。积极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生态效益补偿等项目对接、申报。以林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林业招商项目85个,签订协议资金161.46亿元。凤庆县林业政策性贷款项目获农发行审批贷款规模5.9亿元,已发放贷款5000万元,实现了利用中长期贷款开展林业生态修复“零”的突破。对全市在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梳理排查。严格落实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资源保护取得新成效。严守森林资源“红线”,强化林业“三防”体系建设,维护了森林资源安全。完成2017年林地年度变更调查、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外业调查工作;全力做好中央、省委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迅速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清理排查。突出做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涉林服务,办理使用林地612.69公顷。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处置卫星热点10个,处置火情81起;连续28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无扑火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