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树印象

刊发时间:2018-03-18 A3版  作者:陈梦云

  在滇西云县的东南,一个用栗树来命名的乡,常常勾起我关注的目光和无限的遐想。
  栗树与山
  栗树是一个山乡,行走在栗树的山水之间,抬头望见的是那一片天,还有天上悠悠漂浮的云,在四处流浪。天与云之外,四下里就只剩下山。
  山在这里,是无处不在的风景。作为高原的云南从来不缺乏山,从来不缺少高山的静穆和壮美。但在栗树,山高水长,山之魂、山之韵、山之魅,让你感受的更真切、更实在。公路就在山头、山腰间盘旋着,连接着栗树与山外的世界,如果没有公路,真的不知道如何能走出这岁月的沧桑。
  车窗外,只望见山箐悬崖。近山远山重叠,绿的是树是草,灰褐、红色的自是裸露的山的颜色。这些是画还是诗,抑或是歌,从来没有人去在意。
  山在那里只是沉默不语,沉默不语。
  这沉默,却让我无法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安然。
  山在岁月里,它就是凝固的河流,一样奔流向远方,追逐着自己的梦;山在这天地间,就是跳动着的音符,伴随着山风,永不停歇的歌唱,歌唱唯有大地能够听懂的歌谣……
  大山的情怀,大山的梦想,总能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和思考。我喜欢栗树的山,我喜欢栗树云里雾里的乡村,重重叠叠、缠缠绵绵里,牵起我无数的乡愁。
  栗树与澜沧江
  有山必有河,说起栗树的河,不能不提澜沧江。澜沧江流经栗树8个村民委员会,全长39.8公里。澜沧江从东面和南面,轻轻的拥着栗树这块土地。南面的澜沧江,因大朝山水电站的蓄水,形成漫湾百里长湖之外的又一个河流之湖。与漫湾百里长湖一样,同样有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风流与雅致。
  澜沧江与栗树结下不解之缘,澜沧江不仅滋养着栗树,为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提供着无尽的物产。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来看,大河流域,往往就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栗树,也不例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考古学者们,就在栗树的曼干、丙必利等地发现新石器遗存。云县学者张学宇撰文指出:“曼干新石器是‘忙怀型’新石器的延伸。由于曼干新石器文化遗存的进一步发现,‘忙怀型’新石器文化遗存由此而提升为‘忙怀文化’。此后,在中国考古研究的视野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忙怀文化’,它与北方的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存遥相映衬。”
  栗树是澜沧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审视现存的各种史料,除去成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云县乡镇概况栗树傣族彝族乡分册》,对民国初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有记载之外,关于栗树新石器文化与忙怀新石器文明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以及后来是怎样的发展、演化的,古代的栗树社会历史状况,由于历史记忆的缺失,关于她遥远的过去,太多太多就只是一片空白,让人心生无限的感慨和喟叹。
  让人饶有意味的是,云县大寨人杨光旭先生曾经关注到栗树与大寨勐麻土司(即云县勐麻巡检司)俸氏的关联。杨先生撰文指出:明清时期,为解决运输、出行之需求,土司派人在澜沧江畔水草丰茂之地建牧场,饲养骡马,以供官府役使。岁月沧桑,牧马人繁衍开垦,牧场变成村落,今之栗树乡养马村由此而起。
  我们无法知晓,云县栗树的发展与云县大寨巡检司俸氏究竟如何关联着,但可以想见的是,这里曾经为俸氏土司的出行和行军打仗等提供过不少的马匹,而到底经过多少代牧马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到底经过多少年岁月的沉淀,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牧场逐渐变成人口密集、农耕替代游牧的古代村落,都已模糊不清了。回望历史,曾经水草丰盛、人烟荒芜的栗树澜沧江一带,奔驰和放牧着大勐麻土司的马群和牧马人的声影,只是,如今,他们俱往矣,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栗树的酒
  栗树乡全称为栗树彝族傣族乡,境内居住着彝、傣、汉、白、布朗、回、拉祜、佤、哈尼等民族,其中彝、傣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栗树具有深厚的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笔者留意的不是她的火把节、抢亲、丢包等民族文化与习俗,而是栗树的酒。
  因为高寒山区气候的影响和彝族本身好酒的缘故。栗树人喜欢酒。栗树彝家流传着这样的酒歌:“彝家的汉子喝咿呀喝烈酒,不喝那烈酒不是彝家的汉,不喝呀烈酒不是呀不是彝家的友”。从中,我们其实不难感受到栗树人对酒特殊的豪情。其实,栗树人对酒的热爱,不止于男人。有时,女子也和男子一样好酒。早晨到地里干活,温暖肠胃和手脚的就是酒。白酒吃好,再到田间地头干活,那样做起活来更有劲。
  栗树人喝酒很有讲究,他们喝的一般都是自己酿造的小锅酒或者乡亲酿的甄子酒。酒精度大概都是在50度以上,酒味十足。栗树人喝酒,喜欢把洗干净的青蒿放到热乎乎的酒里畅饮,美名其曰蒿子酒。蒿子酒清凉、解毒,俨然一味良药。
  栗树澜沧江两岸,每到春天,除去盛开的百花之外,绿色葱葱的还有那些遍处都是的青橄榄。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栗树人酿酒,把创新的思维连接到了这清醇、酸爽的橄榄身上。栗树人在熬酒时,在蒸酒的甄子上,喜欢装一些捣碎的橄榄,这样熬出来的酒,喝起来,自然有一股淡淡的橄榄清香和味道,讨人喜欢。
  我喜欢栗树的酒,不管是蒿子酒还是橄榄酒,在那独特的酒香里,折射着栗树人的智慧和深情。
  从栗树走出来的人
  栗树尽管远离云县县城,但这秀美的山川依旧养育着这里的人民,他们就如这栗树的大山、栗树的水,质朴、坚强、善良、美丽和可亲、可爱。因为栗树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已经无法知晓栗树古代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但认真审视当前那些从栗树走出来的诸如罗庭光、鲍启铭、董艾青等栗树地方文化“名人”,我们其实不难感受到栗树人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栗树文化特有的精神和气质。
  从栗树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又何止他们,无数的栗树人,为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着,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那块土地的精彩与无奈。
  后   记
  栗树是美丽的,只是那美丽,还有待我们去真正发现、认识和了解。
  走进秘境临沧的深处,走进云县,走进栗树,走进这块古老、年轻的土地,这是我以季节的名义,向您发出的真诚邀请。
  在澜沧江畔,在栗树的群山里,在栗树的瀑布下,在栗树的雾海中,让我们相约,一起去探寻澜沧江文明的起源,一起去感受栗树山山水水的魅力与栗树人的豪情。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7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栗树印象

刊发时间:2018-03-18 A3版  作者:陈梦云 【字体:大 中 小】

  在滇西云县的东南,一个用栗树来命名的乡,常常勾起我关注的目光和无限的遐想。
  栗树与山
  栗树是一个山乡,行走在栗树的山水之间,抬头望见的是那一片天,还有天上悠悠漂浮的云,在四处流浪。天与云之外,四下里就只剩下山。
  山在这里,是无处不在的风景。作为高原的云南从来不缺乏山,从来不缺少高山的静穆和壮美。但在栗树,山高水长,山之魂、山之韵、山之魅,让你感受的更真切、更实在。公路就在山头、山腰间盘旋着,连接着栗树与山外的世界,如果没有公路,真的不知道如何能走出这岁月的沧桑。
  车窗外,只望见山箐悬崖。近山远山重叠,绿的是树是草,灰褐、红色的自是裸露的山的颜色。这些是画还是诗,抑或是歌,从来没有人去在意。
  山在那里只是沉默不语,沉默不语。
  这沉默,却让我无法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安然。
  山在岁月里,它就是凝固的河流,一样奔流向远方,追逐着自己的梦;山在这天地间,就是跳动着的音符,伴随着山风,永不停歇的歌唱,歌唱唯有大地能够听懂的歌谣……
  大山的情怀,大山的梦想,总能给予我们无尽的启发和思考。我喜欢栗树的山,我喜欢栗树云里雾里的乡村,重重叠叠、缠缠绵绵里,牵起我无数的乡愁。
  栗树与澜沧江
  有山必有河,说起栗树的河,不能不提澜沧江。澜沧江流经栗树8个村民委员会,全长39.8公里。澜沧江从东面和南面,轻轻的拥着栗树这块土地。南面的澜沧江,因大朝山水电站的蓄水,形成漫湾百里长湖之外的又一个河流之湖。与漫湾百里长湖一样,同样有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风流与雅致。
  澜沧江与栗树结下不解之缘,澜沧江不仅滋养着栗树,为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提供着无尽的物产。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来看,大河流域,往往就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栗树,也不例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考古学者们,就在栗树的曼干、丙必利等地发现新石器遗存。云县学者张学宇撰文指出:“曼干新石器是‘忙怀型’新石器的延伸。由于曼干新石器文化遗存的进一步发现,‘忙怀型’新石器文化遗存由此而提升为‘忙怀文化’。此后,在中国考古研究的视野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文化概念——‘忙怀文化’,它与北方的半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存遥相映衬。”
  栗树是澜沧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审视现存的各种史料,除去成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云县乡镇概况栗树傣族彝族乡分册》,对民国初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有记载之外,关于栗树新石器文化与忙怀新石器文明有着什么样的关联,以及后来是怎样的发展、演化的,古代的栗树社会历史状况,由于历史记忆的缺失,关于她遥远的过去,太多太多就只是一片空白,让人心生无限的感慨和喟叹。
  让人饶有意味的是,云县大寨人杨光旭先生曾经关注到栗树与大寨勐麻土司(即云县勐麻巡检司)俸氏的关联。杨先生撰文指出:明清时期,为解决运输、出行之需求,土司派人在澜沧江畔水草丰茂之地建牧场,饲养骡马,以供官府役使。岁月沧桑,牧马人繁衍开垦,牧场变成村落,今之栗树乡养马村由此而起。
  我们无法知晓,云县栗树的发展与云县大寨巡检司俸氏究竟如何关联着,但可以想见的是,这里曾经为俸氏土司的出行和行军打仗等提供过不少的马匹,而到底经过多少代牧马人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到底经过多少年岁月的沉淀,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牧场逐渐变成人口密集、农耕替代游牧的古代村落,都已模糊不清了。回望历史,曾经水草丰盛、人烟荒芜的栗树澜沧江一带,奔驰和放牧着大勐麻土司的马群和牧马人的声影,只是,如今,他们俱往矣,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烟之中……
  栗树的酒
  栗树乡全称为栗树彝族傣族乡,境内居住着彝、傣、汉、白、布朗、回、拉祜、佤、哈尼等民族,其中彝、傣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栗树具有深厚的以彝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笔者留意的不是她的火把节、抢亲、丢包等民族文化与习俗,而是栗树的酒。
  因为高寒山区气候的影响和彝族本身好酒的缘故。栗树人喜欢酒。栗树彝家流传着这样的酒歌:“彝家的汉子喝咿呀喝烈酒,不喝那烈酒不是彝家的汉,不喝呀烈酒不是呀不是彝家的友”。从中,我们其实不难感受到栗树人对酒特殊的豪情。其实,栗树人对酒的热爱,不止于男人。有时,女子也和男子一样好酒。早晨到地里干活,温暖肠胃和手脚的就是酒。白酒吃好,再到田间地头干活,那样做起活来更有劲。
  栗树人喝酒很有讲究,他们喝的一般都是自己酿造的小锅酒或者乡亲酿的甄子酒。酒精度大概都是在50度以上,酒味十足。栗树人喝酒,喜欢把洗干净的青蒿放到热乎乎的酒里畅饮,美名其曰蒿子酒。蒿子酒清凉、解毒,俨然一味良药。
  栗树澜沧江两岸,每到春天,除去盛开的百花之外,绿色葱葱的还有那些遍处都是的青橄榄。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栗树人酿酒,把创新的思维连接到了这清醇、酸爽的橄榄身上。栗树人在熬酒时,在蒸酒的甄子上,喜欢装一些捣碎的橄榄,这样熬出来的酒,喝起来,自然有一股淡淡的橄榄清香和味道,讨人喜欢。
  我喜欢栗树的酒,不管是蒿子酒还是橄榄酒,在那独特的酒香里,折射着栗树人的智慧和深情。
  从栗树走出来的人
  栗树尽管远离云县县城,但这秀美的山川依旧养育着这里的人民,他们就如这栗树的大山、栗树的水,质朴、坚强、善良、美丽和可亲、可爱。因为栗树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已经无法知晓栗树古代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但认真审视当前那些从栗树走出来的诸如罗庭光、鲍启铭、董艾青等栗树地方文化“名人”,我们其实不难感受到栗树人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栗树文化特有的精神和气质。
  从栗树大山里走出来的人,又何止他们,无数的栗树人,为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追求着,在各自的人生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那块土地的精彩与无奈。
  后   记
  栗树是美丽的,只是那美丽,还有待我们去真正发现、认识和了解。
  走进秘境临沧的深处,走进云县,走进栗树,走进这块古老、年轻的土地,这是我以季节的名义,向您发出的真诚邀请。
  在澜沧江畔,在栗树的群山里,在栗树的瀑布下,在栗树的雾海中,让我们相约,一起去探寻澜沧江文明的起源,一起去感受栗树山山水水的魅力与栗树人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