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写出一篇好读好看的评论
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宣传,如何赢得受众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你能够提供受众所需要的、愿意看的报道和评论,把你想要传达的理念,转换成受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出一篇地市党报好读好看的评论呢?关键是要理智审视党报的评论与报纸读者间的关系,首先是想清楚评论是写给谁看的;其次是观点可以犀利但不失理性;第三是引导但不要自以为是。现结合《临沧日报》的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想清楚评论是写给谁看
研究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宣传,“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未必是读者认为重要并且喜欢的。”是地州(市)新闻人的一种无奈。事实上,不论是报道和评论,赢得受众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你能够提供受众所需要愿意看的报道和评论,把你想要传达的理念,转换成受众愿意接受的表达。
当下,读报纸的人正在减少,减少的原因也很充分——互联网里到处都是新闻,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是免费的,报纸的处境确实令人感到担忧。但作为媒体人应该看到,担忧过后却显露出一线生机——就是在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免费新闻泛滥成灾的时候,高价值的新闻报道和有分析的新闻评论就变成人们愿意花钱去购买的一种需要。新闻评论堪称是媒体的灵魂。如何让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的评论好读好看?其实,这涉及报纸的定位和读者对象,也就是说,要想清楚评论写给谁看。笔者认为,新闻评论不能仅是表态、宣示,要有直抵本质的能力,对话公众的能力,凝聚共识的能力和引领舆论的能力。如果党报的评论这个“灵魂”少有人看,甚至没有人看,评论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更何谈传播效果。
某种意义上讲,评论是讲道理的,在创作评论时预先设定的选题,是不是读者所关心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改革的重大政策举措和重大事件的评论,如何找到读者关心的“切入点”“共鸣点”? 这就需要我们去更准确地把握评论写给谁看,理性审视党报评论与报纸读者间的关系。不是你把道理讲得越恢弘,就越有人看。往往是,你讲的道理与他的现实生活越有关联,他越愿意看。所谓的报道或评论要“接地气”,就是你要能把宏大叙事和抽象概念,细化具象为公众生活,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对接点。
新闻报道和评论是写给谁看的?这其实涉及报纸的定位和读者对象,这是一个老话题。我们正处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既意味着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变化,从报纸到网络再到移动平台,也意味着读者对象越来越精准。研究一下粉丝数量多的微信公众号就会发现,内容细分越专业、受众对象越精准的公众号,越有吸引力。这种受众越来越细分化的趋势,在报纸上恐怕还不能得以完全体现,但这却再次提醒我们思考报道和评论是写给谁看的。
二、观点可以犀利但不失理性
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既反映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又反映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有效率地表达观点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
什么样的评论读者爱看?犀利、有个性的。甚至有人说,无批评不评论。那么,评论的批评是为了什么?中青报的报道和评论,曾经以敢说话出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傻大胆”,笔者所理解的评论个性,其中之一就是犀利但不失理性。评论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理性。没有明确观点的评论不是好评论,但为了追求观点的鲜明而有所偏颇,同样也不是好评论。
克制、冷静、理性,是一篇评论经得起时间检验、获得持久影响力的关键。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通过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
三、引导但不要自以为是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讲究有的放矢、就事论理、有感而发,其立意贵在“准”“新”“深”。
通常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定不是从宏大叙事到抽象概念,不是用“一二三四”去解读文件和讲话里的一个又一个“一二三四”,不是板着面孔训人,不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
某种意义上,评论担负着引导舆论的责任。新闻评论的“立意”,正是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立评论文章的基本观点与主要思想内容。这种引导应该是顺势而为,潜移默化。也就是说,有个性的评论,还应该有一层含义,就是引导但不自以为是。
全媒体时代,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模糊又相互转变。不管是新闻传播也好,新闻宣传也罢,你说了,没人听没人看,就意味着失败。而传播或者宣传影响力的构建,又是一个综合工程,既取决于管理部门的理念和方法,传播方式与手段的更新,也取决于媒体人面对挑战时的自知与自觉。
人们在互联网上阅读,偏爱飞快地浏览,不能容忍冗长的文章。其实,中国的现状有着在城市里互联网用户正在飞速增长,但在小城镇里,特别是在偏远乡村,还有大量的读者,读报纸对他们来说最理想。所以,报纸不仅要把网络版办好,还要使印刷版办得更贴近这些读者群体。应该看到,报纸的前途未必攥在互联网的手里,不能固守逐渐缩小的报纸阵地,也不能抛弃报纸去投奔互联网,而是要找到两者间的有机结合,力求做到当人们需要互联网内容时,就立刻使网络版的报纸飞到人们眼前;当人们坐在沙发上就马上递上印刷版的报纸。由此可见,如何让新闻评论尤其是党报的评论好读好看?这就希望新闻人都能够坚守自己的职责与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