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翁丁行

刊发时间:2018-03-26 A3版  作者:周正康

  戊戌狗年的年味正浓。大年初四我家三口和两个侄女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上午十点从临翔区驾车出发,经由南信桥驶入临沧机场高速享受今年春节期间免收过路费的待遇;十分钟后下高速就进入博尚万亩油菜花海之中,途经幕布村时,很多车辆停靠路边,很多人登上一个观景台,正指手画脚地观赏临翔区农业局在油菜花田设计的“创意农业——大熊猫”,正在台上面拍照发微博,这正好让我看到一幅人与景互动、交映生辉的动感画面拉深在我面前。从车窗外看这一幕,我们一路继续向南,此行的目的就是冲着佤族原始部落那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去的,冲着那堆从古至今就永不熄灭的“火塘”去的。
  阳光暖暖的,那一丝丝寒意已经被春风吹淡。在圈内与勐库两乡毗邻的山梁丛林中行走,不时还能看到迟迟开放的山樱桃花闹春枝头;这几年来,当地村民开了不少的农家乐,供城里人来乡下走走玩玩;一路上遇到全国各个省份的自驾游车辆比起往年也多出许多。这样一来,就让平时拥挤不堪的城市,到春节期间变得空荡了许多,人们到乡下过年,逐渐成为时尚起来,这些年一到过年,城里就会冷清许多而乡下也就热闹了许多。
  缓缓地下了十几公里的东莱大坡,从勐库河边走向双江勐勐坝这十几公里路程中,刚才的凉爽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感到一股股炎热气浪扑入车窗,随之而来就是成片成片的甘蔗,在炎热的气浪中,摇摆着头顶毛茸茸的穗状白花,在风中如泛白浪。在这炎热的气浪中,最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双江特有的傣族撒撇米线的清爽味道。
  沿二级公路到小黑江检查站,武警战士有礼貌的向过往车辆进行检查之后,大家继续驶向各自的旅途。从小黑江检查站分叉一条是通往澜沧上允,一条是通往沧源的勐省镇,沿小黑江边向西走,火红的攀枝花成为最亮丽的看点,一排排高大的攀枝花树或独立或三五成林挺拔于路边,肥硕的花苞将枝梢压得低低的,开得火红火红的。这段路是年前刚刚修缮的,江青花红路平坦,驱车驾驶比较舒适。片刻就抵达勐省,一个大拐弯爬上一座大山坡,抬头远远望去,沧源机场的跑道一端止于山顶崖壁之上,喔,这就是真正的“空中走廊”吧。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抵达勐董镇时已是下午四时以后。三十二年前我来到过沧源并且住了一个半月,那时沧源城规模不大,郊区公路是土路,老远看见有汽车来就赶紧跑到一边让路,生怕被汽车过后土灰滚动弄得灰头土脸…… 今非昔比,现在独具佤族民族特色的沧源城呈现在面前,真让我认不出印象中老城的哪里是哪里,仅仅只能认得记忆中由南向北流经坝子那条河,如今它是城中河……我们先是找个宾馆住下,接连几家都客满将我们谢绝,说今年春节外地游客非常多。找到落脚点心就安稳,趁时间尚早,又想到永和口岸去走走看看。永和口岸,比我想象所谓的国家级口岸,要冷清了许多。也许是我到来之时正值此地在清冷的夕辉斜照中,这种冷清似乎发乎于荒山野岭,得之于内心感受,只是此情此景此处更为强烈一些罢了。口岸再冷清,不影响它作为国家级口岸的身份,它就那么依山梁走势而矗立,居高而望缅甸,那山峦纵深一览无遗,展现给我们一望无边,正是这一幅格外冷清的画面上无限拉深,这时越发感到夕辉带着初春还没有脱去的寒意。我就这样凉丝丝地站在这里许久,看着缅甸掸邦那边一望无际的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猜想缅甸人民在那边的生活状况会是怎样原始和神秘。平时缅甸边民都经常来中国沧源这边赶街购售,特别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春节期间,中缅两国边民更是相互来往,走亲串戚已成常态;恰好这时有一辆皮卡和一辆五菱面包满载中国货物通关往回赶路,出关后一溜烟下坡,很快消失在群山丛林里。
  当晚我们去到一家佤王宴农家饭店体验了原汁原味的“手抓饭”,一下子让我们走进佤族饮食文化习俗中,只能用放松开心快乐来形容!第二天从县城出发,去“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一路上正赶上修建二级路,走老路时颠颠簸簸不大好走,翻过高高的山梁,途径垭口的南滚河国家级保护区管理站,然后蜿蜒下坡就到翁丁。翁丁村,名副其实的佤族原始部落!寨门是栏杆式走廊,进入寨内看到一处处牛头挂件,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原始鬼魅和神秘。寨头有一块场地,平时佤族人的一切活动就在那里举行,现在每有游客,佤族人都会献上一台佤族歌舞。佤族歌舞,八方游客,加之春节喜庆,整个翁丁古寨都热热闹闹。我顺着佤族栏杆“鸡罩笼”房边,沿着大小不一的卵石铺垫的寨道走完了整个村子,也算是走完了中国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也如愿以偿的观赏了在“永不熄灭的火塘边”的茶道演示。和所有来此游览的人心情一致,我们都是抱着想来看看在当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像翁丁这样的古寨,它到底是靠什么东西在支撑着、还能维系其原始的文化习俗至今不衰的。我想这点,就是我此行的重大收获。
  带着这份所获,我们看到崖壁上的图腾:“沧源崖画”,就很快看清楚那些个图形,牛总是佤族一切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一条线联系起来一群抑或是一村一寨佤族人歌舞的场景。据说这些用牛血和赤铁矿粉绘出的“沧源崖画”,至今已经三千年风雨洪荒,如今,这幅图画一个是在崖壁之上,一个是活生生的保存于翁丁部落。
  翁丁归来,我好像从历史时空中苍茫穿梭,从远古到现在当下,似乎万物于洪荒之内,仅仅值此一瞬回眸。

返回
2025年07月14日  第788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翁丁行

刊发时间:2018-03-26 A3版  作者:周正康 【字体:大 中 小】

  戊戌狗年的年味正浓。大年初四我家三口和两个侄女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上午十点从临翔区驾车出发,经由南信桥驶入临沧机场高速享受今年春节期间免收过路费的待遇;十分钟后下高速就进入博尚万亩油菜花海之中,途经幕布村时,很多车辆停靠路边,很多人登上一个观景台,正指手画脚地观赏临翔区农业局在油菜花田设计的“创意农业——大熊猫”,正在台上面拍照发微博,这正好让我看到一幅人与景互动、交映生辉的动感画面拉深在我面前。从车窗外看这一幕,我们一路继续向南,此行的目的就是冲着佤族原始部落那一个古老的传说而去的,冲着那堆从古至今就永不熄灭的“火塘”去的。
  阳光暖暖的,那一丝丝寒意已经被春风吹淡。在圈内与勐库两乡毗邻的山梁丛林中行走,不时还能看到迟迟开放的山樱桃花闹春枝头;这几年来,当地村民开了不少的农家乐,供城里人来乡下走走玩玩;一路上遇到全国各个省份的自驾游车辆比起往年也多出许多。这样一来,就让平时拥挤不堪的城市,到春节期间变得空荡了许多,人们到乡下过年,逐渐成为时尚起来,这些年一到过年,城里就会冷清许多而乡下也就热闹了许多。
  缓缓地下了十几公里的东莱大坡,从勐库河边走向双江勐勐坝这十几公里路程中,刚才的凉爽不知不觉中荡然无存,感到一股股炎热气浪扑入车窗,随之而来就是成片成片的甘蔗,在炎热的气浪中,摇摆着头顶毛茸茸的穗状白花,在风中如泛白浪。在这炎热的气浪中,最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双江特有的傣族撒撇米线的清爽味道。
  沿二级公路到小黑江检查站,武警战士有礼貌的向过往车辆进行检查之后,大家继续驶向各自的旅途。从小黑江检查站分叉一条是通往澜沧上允,一条是通往沧源的勐省镇,沿小黑江边向西走,火红的攀枝花成为最亮丽的看点,一排排高大的攀枝花树或独立或三五成林挺拔于路边,肥硕的花苞将枝梢压得低低的,开得火红火红的。这段路是年前刚刚修缮的,江青花红路平坦,驱车驾驶比较舒适。片刻就抵达勐省,一个大拐弯爬上一座大山坡,抬头远远望去,沧源机场的跑道一端止于山顶崖壁之上,喔,这就是真正的“空中走廊”吧。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抵达勐董镇时已是下午四时以后。三十二年前我来到过沧源并且住了一个半月,那时沧源城规模不大,郊区公路是土路,老远看见有汽车来就赶紧跑到一边让路,生怕被汽车过后土灰滚动弄得灰头土脸…… 今非昔比,现在独具佤族民族特色的沧源城呈现在面前,真让我认不出印象中老城的哪里是哪里,仅仅只能认得记忆中由南向北流经坝子那条河,如今它是城中河……我们先是找个宾馆住下,接连几家都客满将我们谢绝,说今年春节外地游客非常多。找到落脚点心就安稳,趁时间尚早,又想到永和口岸去走走看看。永和口岸,比我想象所谓的国家级口岸,要冷清了许多。也许是我到来之时正值此地在清冷的夕辉斜照中,这种冷清似乎发乎于荒山野岭,得之于内心感受,只是此情此景此处更为强烈一些罢了。口岸再冷清,不影响它作为国家级口岸的身份,它就那么依山梁走势而矗立,居高而望缅甸,那山峦纵深一览无遗,展现给我们一望无边,正是这一幅格外冷清的画面上无限拉深,这时越发感到夕辉带着初春还没有脱去的寒意。我就这样凉丝丝地站在这里许久,看着缅甸掸邦那边一望无际的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猜想缅甸人民在那边的生活状况会是怎样原始和神秘。平时缅甸边民都经常来中国沧源这边赶街购售,特别改革开放以后国门大开,春节期间,中缅两国边民更是相互来往,走亲串戚已成常态;恰好这时有一辆皮卡和一辆五菱面包满载中国货物通关往回赶路,出关后一溜烟下坡,很快消失在群山丛林里。
  当晚我们去到一家佤王宴农家饭店体验了原汁原味的“手抓饭”,一下子让我们走进佤族饮食文化习俗中,只能用放松开心快乐来形容!第二天从县城出发,去“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一路上正赶上修建二级路,走老路时颠颠簸簸不大好走,翻过高高的山梁,途径垭口的南滚河国家级保护区管理站,然后蜿蜒下坡就到翁丁。翁丁村,名副其实的佤族原始部落!寨门是栏杆式走廊,进入寨内看到一处处牛头挂件,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原始鬼魅和神秘。寨头有一块场地,平时佤族人的一切活动就在那里举行,现在每有游客,佤族人都会献上一台佤族歌舞。佤族歌舞,八方游客,加之春节喜庆,整个翁丁古寨都热热闹闹。我顺着佤族栏杆“鸡罩笼”房边,沿着大小不一的卵石铺垫的寨道走完了整个村子,也算是走完了中国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也如愿以偿的观赏了在“永不熄灭的火塘边”的茶道演示。和所有来此游览的人心情一致,我们都是抱着想来看看在当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像翁丁这样的古寨,它到底是靠什么东西在支撑着、还能维系其原始的文化习俗至今不衰的。我想这点,就是我此行的重大收获。
  带着这份所获,我们看到崖壁上的图腾:“沧源崖画”,就很快看清楚那些个图形,牛总是佤族一切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一条线联系起来一群抑或是一村一寨佤族人歌舞的场景。据说这些用牛血和赤铁矿粉绘出的“沧源崖画”,至今已经三千年风雨洪荒,如今,这幅图画一个是在崖壁之上,一个是活生生的保存于翁丁部落。
  翁丁归来,我好像从历史时空中苍茫穿梭,从远古到现在当下,似乎万物于洪荒之内,仅仅值此一瞬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