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八抓八促”战脱贫

刊发时间:2018-03-26 A1版  作者: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李廷昌 鲁文侯

建强基层党组织  乡村振兴有保证

凤庆县“八抓八促”战脱贫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特约记者    李廷昌    通讯员    鲁文侯)    凤庆县通过实施“头雁引领、党员带富、集体经济造血、活动场所聚心、电子商务盘活、致富贷款助力、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搭桥、村史室教育感恩”八项举措,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先锋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抓“书记”,促“头雁”引领。通过“选、管、培、训”多种方式,增强“头雁”带领群众脱贫的能力,达到配强一名书记、带富一村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在176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中撤换党组织书记124人次,856名书记、226名副书记责任清单到人,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在库人才413人,县级每年轮训“头雁”不低于1次,257名党组织书记参加了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专题培训班,435名村干部参加“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重返校园提升学历。
  抓“党员+”,促“双带”示范。采取党员“三亮”、无职党员设岗定职、联合互助组、挂包帮等方式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帮带意识,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的帮带机制。全县22521名党员参加了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5634名无职党员完成设岗定职,以“双带”党员为轴心组建“联合互助组”2578个,16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6730名干部职工“挂包帮”14933户贫困户,2157名机关在职党员组建“云岭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27支、开展活动102次、化解矛盾纠纷157件、解决实际困难107个。
  抓“经济”,促“造血”保障。制定《凤庆县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股份怎么来、实体怎么建、合作怎么办、权责怎么担、风险怎么防、收益怎么用”6个关键环节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通过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发展型、租赁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五种方式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目前,为43个贫困村每村注入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本金30万元,46个“空壳村”全面消除,其中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54个村,收入2万元至5万元的有90个村,收入2万元以下的有43个村,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2018年,凤庆县被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列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村级“造血”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抓“阵地”,促“民心”凝聚。把党员群众从四村八寨吸引到阵地上来,团结在组织周围,实现一个阵地凝聚一片民心的目标。2017年,县委把服务阵地建设作为“基层党建提升年”的有力抓手,通过“党费补助、项目整合、向上争取、县级单位压缩三公经费帮扶+县财政兜底保障”的“4+1”办法,整合资金5310万元,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36个。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活动场所689个,覆盖13个乡(镇)187个村(社区)2819个村(居)民小组。投资2100万元,新建乡(镇)“七小”设施及周转性住房、办公用房26016.47平方米。建成“党建书架”267个、“组工书架”9个。
  抓“电商”,促“线上”销售。初步走出了“党组织+电商+合作社+质量追溯+贫困户”的路子,畅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投入210万元自主开发天之凤电商平台,电商孵化园区入驻企业13家、建成电商服务站171个、培育个体商户30户、专业合作社5家,培训电商人才6300人,获2017年度省级众创空间认定。依托农业监控体系对产品产销进行全程追溯,实现茶叶、核桃等农产品质量追溯60余种,发放追溯码近40万枚。依托天猫、淘宝、京东、天之凤等平台,开设店铺578家(贫困户185家),实现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
  抓“贷款”,促“创业”帮带。扶持一名党员,带动一群贫困人口脱贫,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助力脱贫攻坚达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6000万元,惠及187个村(社区)737户农村党员户,并带动17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抓“互联网+”,促“桥梁”对接。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和本县互联网企业,实现贫困户和机关工作人员爱心人士注册全覆盖,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可为”的社会扶贫氛围。目前,爱心人士注册1631人,贫困户注册1242户,注册管理员255人,完成资金捐助47次,“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桥梁作用逐渐增强。
  抓“村史”,促“感恩”教育。通过“挂钩单位帮助一点、接受社会捐赠一点、项目整合一点、财政拔付一点”的方式整合资金近300万元,建成“村史室”187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群众在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真正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深切感受到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感党恩、颂党情、跟党走,村史室“存史、资政、为民、育人”作用凸显。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8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庆县“八抓八促”战脱贫

刊发时间:2018-03-26 A1版  作者: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李廷昌 鲁文侯 【字体:大 中 小】

建强基层党组织  乡村振兴有保证

凤庆县“八抓八促”战脱贫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特约记者    李廷昌    通讯员    鲁文侯)    凤庆县通过实施“头雁引领、党员带富、集体经济造血、活动场所聚心、电子商务盘活、致富贷款助力、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搭桥、村史室教育感恩”八项举措,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先锋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抓“书记”,促“头雁”引领。通过“选、管、培、训”多种方式,增强“头雁”带领群众脱贫的能力,达到配强一名书记、带富一村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在176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工作中撤换党组织书记124人次,856名书记、226名副书记责任清单到人,基层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在库人才413人,县级每年轮训“头雁”不低于1次,257名党组织书记参加了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专题培训班,435名村干部参加“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重返校园提升学历。
  抓“党员+”,促“双带”示范。采取党员“三亮”、无职党员设岗定职、联合互助组、挂包帮等方式强化党员责任意识、帮带意识,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的帮带机制。全县22521名党员参加了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活动,5634名无职党员完成设岗定职,以“双带”党员为轴心组建“联合互助组”2578个,16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6730名干部职工“挂包帮”14933户贫困户,2157名机关在职党员组建“云岭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27支、开展活动102次、化解矛盾纠纷157件、解决实际困难107个。
  抓“经济”,促“造血”保障。制定《凤庆县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股份怎么来、实体怎么建、合作怎么办、权责怎么担、风险怎么防、收益怎么用”6个关键环节发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通过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发展型、租赁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五种方式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目前,为43个贫困村每村注入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本金30万元,46个“空壳村”全面消除,其中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54个村,收入2万元至5万元的有90个村,收入2万元以下的有43个村,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2018年,凤庆县被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列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村级“造血”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抓“阵地”,促“民心”凝聚。把党员群众从四村八寨吸引到阵地上来,团结在组织周围,实现一个阵地凝聚一片民心的目标。2017年,县委把服务阵地建设作为“基层党建提升年”的有力抓手,通过“党费补助、项目整合、向上争取、县级单位压缩三公经费帮扶+县财政兜底保障”的“4+1”办法,整合资金5310万元,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236个。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活动场所689个,覆盖13个乡(镇)187个村(社区)2819个村(居)民小组。投资2100万元,新建乡(镇)“七小”设施及周转性住房、办公用房26016.47平方米。建成“党建书架”267个、“组工书架”9个。
  抓“电商”,促“线上”销售。初步走出了“党组织+电商+合作社+质量追溯+贫困户”的路子,畅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投入210万元自主开发天之凤电商平台,电商孵化园区入驻企业13家、建成电商服务站171个、培育个体商户30户、专业合作社5家,培训电商人才6300人,获2017年度省级众创空间认定。依托农业监控体系对产品产销进行全程追溯,实现茶叶、核桃等农产品质量追溯60余种,发放追溯码近40万枚。依托天猫、淘宝、京东、天之凤等平台,开设店铺578家(贫困户185家),实现年销售额近2000万元。
  抓“贷款”,促“创业”帮带。扶持一名党员,带动一群贫困人口脱贫,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助力脱贫攻坚达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6000万元,惠及187个村(社区)737户农村党员户,并带动1700多户贫困户增收。
  抓“互联网+”,促“桥梁”对接。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和本县互联网企业,实现贫困户和机关工作人员爱心人士注册全覆盖,形成“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可为”的社会扶贫氛围。目前,爱心人士注册1631人,贫困户注册1242户,注册管理员255人,完成资金捐助47次,“互联网+”精准社会扶贫桥梁作用逐渐增强。
  抓“村史”,促“感恩”教育。通过“挂钩单位帮助一点、接受社会捐赠一点、项目整合一点、财政拔付一点”的方式整合资金近300万元,建成“村史室”187个,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群众在村史室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感受,真正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深切感受到党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感党恩、颂党情、跟党走,村史室“存史、资政、为民、育人”作用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