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肩负新使命 开启新征程
全市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张伟锋 实习生 易齐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围绕出作品出人才的工作目标,积极培养文艺人才、开展文艺活动、加强文艺交流、推出文艺精品,切实推动了全市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我市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相继成立了作协、美协、书协、摄协、音协、舞协6个文艺家协会,国家、省、市级协会会员发展到1680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内部培训”的方式加大对文艺人才培训,提高文艺队伍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先后选送陶玉明、刘玉红、张伟锋、何鸟、张新祥、施文明、李延源、郭应国、李有旺等9位作家参加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其中有3名作家参加高研班培训;先后选送美协、书协、摄协、音协、舞协等5个艺术类的艺术家到国家级、省级文艺机构培训100余人次;先后举办各艺术门类培训班50场次,参训人数500余人次。
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优秀文艺作品。着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优秀作品,尤其是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扶持力度。在文学创作上,先后有3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有11人分别获得“湄公河文学奖”“滇西文学奖”“梁斌文学奖”“边疆文学奖”“刘伯温诗歌奖”等奖项;有6名作家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重点创作扶持;有一批优秀作品先后在《十月》《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诗刊》《中国散文家》《边疆文学》《大家》《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国内主流刊物发表;先后出版临沧作家丛书3批,出版作品32部。有11位少数民族作家的100多篇作品入选中国作协编辑出版的《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和其他文学选本。在美术创作上,有1名美术家获“首届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奖”暨“黄胄美术奖”,有7位美术家先后获“彩云奖”。在摄影创作上,有74名摄影家的260幅作品入选全国、全省摄影展。在书法创作上,有3位书法家的4幅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有5位书法家作品先后获“彩云奖”。在音乐创作上,所创作的《月亮升起来》《想你》《加林赛》等广为流传。
创新工作方式,探索影视创作成功路径。按照“临沧题材、临沧作家编剧、党委政府扶持、影视公司主体投资”的发展路径,先后有电影《情比山高》《阿佤兄弟》成功引资拍摄,实现放映或获奖;《滇西有朵红色的云》已完成拍摄,《爷爷的滇缅铁路》已完成剧本创作,启动招商引资拍摄。电影《情比山高》被省委宣传部列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唯一重点扶持的电影作品,已在国内外发行放映并获2016年芬兰斯堪的纳维亚电影节“最佳影片”等15个项奖。微电影《红旗耀边关》获亚微节评委大奖、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二等奖、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杰出短片奖;《冰岛之恋》《剑拔弩张》《纸艺里的傣乡》《铁路遗梦》《春华秋实》等微电影获亚微节最佳作品奖和优秀作品奖。
深入人民群众,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认真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各文艺家协会举办“大美临沧—美术、摄影作品展”“美丽临沧图片展”“美丽临沧书法作品展”“美丽临沧美术作品展”“新春音乐会”“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滇西茶韵·西部风情书画展”“摄影下基层、服务进农家”“文艺下基层进乡村”“文化惠民阳光计划—舞蹈走基层”“‘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深入基层开展文艺志愿活动5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10000余人次。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有3位作家的作品先后获得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征文一、二、三等奖。2017年,市书法家协会在春节期间组织百名书法家深入8县(区)为群众义务写春联8210幅,此项活动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表彰,被中国书协授予“2017年全国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
坚持舆论导向,努力办好文艺刊物。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管好文艺阵地,办好文艺刊物。《临沧文艺》属于立足本土作者,讲述临沧故事的纯文学刊物,每年刊出45万字的文学作品,是培养临沧文学创作人才的摇篮。《天下茶仓》是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由市文联承办的一份宣传茶文化的综合性刊物。在办刊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刊物的政治性正确,艺术性不断提升。多年来,《临沧文艺》先后多次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连续性内部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