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党建5+”模式浇开彝家幸福花

刊发时间:2018-04-04 A1版  作者:赵成斌

  本报讯   (通讯员   赵成斌) 脱贫攻坚大会战打响以来, 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采取“党建5+”模式全力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 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2017年底,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34元,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00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5.8%降到2%。
  “党建+易地搬迁”建新村。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村党总支积极协调搬迁地点,集中征地 140亩,对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89户350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并及时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组建理事会,构建起“党支部+理事会+农户”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确保整个安置点建设都在村党总支、自然村党支部和理事会的领导组织下健康有序进行。
  “党建+合作组织”兴产业。结合彝家村产业支撑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实际,村党总支因地制宜,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制定“13111”产业发展短期目标,即每户贫困户饲养1头牛或1头能繁母猪、饲养30只鸡,实现人均产业化基地达10亩、人均10棵高价值林木、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谋划甘蔗、烤烟、茶叶、核桃、蔬菜、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布局,先后注册烤烟、蔬菜和养殖业等3个产业合作组织,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抓实产业建设,并依托产业建设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目前,全村共建成产业基地196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万元;结合党员带头致富情况组织评选党员产业示范基地3个150亩。
  “党建+志愿服务”美环境。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七改三清”要求,村党总支及时制定实施《彝家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组建环境卫生管理理事会,实行分片分段包干,明确片区卫生管理监督员,构建起“党总支+理事会+监督管理员+农户”四位一体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着力强化村庄绿化、村容村貌、环境秩序的综合提升治理,不断提升全村“颜值”。目前,全村增花增果8000余株,建成寨内排污沟渠3公里、垃圾池18个、垃圾焚烧炉1个、公厕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建立党员示范路4条。
  “党建+农民夜校”提素质。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村党总支以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为出发点,积极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实施人才扶贫和技能扶贫专项行动,适时开办“农民夜校”,广泛开展“五基本”教学。目前,全村共开办“农民夜校”20期培训村民3000余人次。同时,村党总支还依托1个村史室和2个村民小组展室,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党建+民族文化”促和谐。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为载体,村党总支大力组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成彝族特色民居137间、拉祜族特色民居46间、彝族特色寨门1座、特色文化墙1500平米、文化活动广场5个,为群众开展各项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条件。

返回
2025年07月13日  第789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双江:“党建5+”模式浇开彝家幸福花

刊发时间:2018-04-04 A1版  作者:赵成斌 【字体:大 中 小】

  本报讯   (通讯员   赵成斌) 脱贫攻坚大会战打响以来, 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采取“党建5+”模式全力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 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2017年底,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34元,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500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5.8%降到2%。
  “党建+易地搬迁”建新村。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思路,村党总支积极协调搬迁地点,集中征地 140亩,对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89户350人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并及时在安置点成立党支部、组建理事会,构建起“党支部+理事会+农户”的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确保整个安置点建设都在村党总支、自然村党支部和理事会的领导组织下健康有序进行。
  “党建+合作组织”兴产业。结合彝家村产业支撑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实际,村党总支因地制宜,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制定“13111”产业发展短期目标,即每户贫困户饲养1头牛或1头能繁母猪、饲养30只鸡,实现人均产业化基地达10亩、人均10棵高价值林木、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组织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谋划甘蔗、烤烟、茶叶、核桃、蔬菜、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布局,先后注册烤烟、蔬菜和养殖业等3个产业合作组织,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抓实产业建设,并依托产业建设实施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目前,全村共建成产业基地196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万元;结合党员带头致富情况组织评选党员产业示范基地3个150亩。
  “党建+志愿服务”美环境。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七改三清”要求,村党总支及时制定实施《彝家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组建环境卫生管理理事会,实行分片分段包干,明确片区卫生管理监督员,构建起“党总支+理事会+监督管理员+农户”四位一体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着力强化村庄绿化、村容村貌、环境秩序的综合提升治理,不断提升全村“颜值”。目前,全村增花增果8000余株,建成寨内排污沟渠3公里、垃圾池18个、垃圾焚烧炉1个、公厕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建立党员示范路4条。
  “党建+农民夜校”提素质。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村党总支以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为出发点,积极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实施人才扶贫和技能扶贫专项行动,适时开办“农民夜校”,广泛开展“五基本”教学。目前,全村共开办“农民夜校”20期培训村民3000余人次。同时,村党总支还依托1个村史室和2个村民小组展室,深入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实践活动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
  “党建+民族文化”促和谐。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为载体,村党总支大力组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建成彝族特色民居137间、拉祜族特色民居46间、彝族特色寨门1座、特色文化墙1500平米、文化活动广场5个,为群众开展各项民族文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