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进入新时代,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生态富裕文明的乡村,意义深远。
突出乡村振兴主旋律。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融合推进。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搞好洁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生态宜居的良好环境。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一批高标准、高颜值、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打造一批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庄园、美丽乡道、美丽水道等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风景线。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特色彰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产城良性互动、优势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宜居的城乡发展格局。
筹资模式多样化。积极抓住当前重大机遇,化解资金制约瓶颈,申报好项目利用好项目,筹资模式多样化。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全面建设美丽富裕洁净新农村,促进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科学长远规划工作,小康生态迈新步。同时,积极开展公益宣传,吸引更多的慈善人士和有识之士资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
抓好人居环境提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与脱贫攻坚、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三年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广泛动员、上下联动,一盘棋推进“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行动、“六增”工程等落实,努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建设规范有序、清洁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以城镇面山、交通沿线、江河两岸、水库周边和水源涵养区等特殊生态脆弱区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镇全绿化、村庄林果化、田园景观化”的良好生态格局。突出校园、机关、企业、村庄、道路等区域容貌绿化,着力推进森林公园、森林村庄、森林道路、森林乡镇建设,拉动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力度,注重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着力推动生态绿色文化建设。
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用文化的理念精心设计载体,融入生活、融入日常。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优化院落布局,尊重生活习俗及传统模式,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弘扬农村生态文化。加快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加大传统古村落申报力度,力争更多的村落进入国家古村落保护名录,全面完成已列入国家古村落保护名录村庄保护开发工作。
突出生态产业建设。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注重对乡村山水资源、民俗资源、红色资源等的挖掘、融合和提炼,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找准契合点,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呈现出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同步提升、互动发展的新常态。突出校园、机关、企业、村庄、道路等区域容貌绿化,着力推进森林公园、森林村庄、森林道路、森林乡镇建设,拉动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力度,注重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着力推动生态绿色文化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
推进现代产业建设。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领办和创办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着力发展一批旅游观光农业园、休闲养生农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设施农业园、民族文化产业园等生态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为主的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全面提升绿色生态农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现代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