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完成退耕还林近47万亩

刊发时间:2018-04-12 A1版  作者: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李廷昌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   生态改善

凤庆县完成退耕还林近47万亩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特约记者    李廷昌)   凤庆县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创新造林模式,加强工程管理,注重林下产业培育开发,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该县退耕还林工程分两轮进行:前一轮为2002年至2013年,共实施25.1万亩,其中退耕地8.1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新一轮为2014年至2017年,共实施21.49万亩,其中2014年至2016年计划任务全面完成,2017年建设任务今年8月底可全面结束。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1170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71.7%,森林覆盖率达65%。
  “茶叶+核桃”等模式成功推行。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时,该县在部分乡(镇)探索实施了旱冬瓜、西南桦、蚕桑、茶叶、核桃等纯林种植模式,同时在凤山镇安石村探索实施“核桃+茶叶”套种模式。通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核桃+茶叶”模式为全县退耕还林主要建设模式。2006年,“茶叶+核桃”模式在13个乡(镇)得到推广。新一轮退耕还林中,该县又推出“坚果+砂仁”“核桃+魔芋”“核桃+草果”等“乔木+多年生草本高经济植物”复层多品造林模式,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目标。全县8.1万亩耕地退耕面积中,“茶叶+核桃”模式6.6万亩;30万亩茶叶基地中,“茶叶+核桃”模式10万亩。实施新模式地块上涉及的农户亩产值最高达1万多元,林业收入是粮食平均单产的30多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该县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投资大、补助周期长、涉及农户多的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林,推动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特色经济林面积312万亩,其中:核桃170.69万亩,茶叶30万亩,红花油茶27.36万亩,澳洲坚果28.81万亩,其它林果55.14万亩。2017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4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二来源于林产业收入,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销售难瓶颈不断破解。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全县建成的核桃、坚果等特色产业进入投产期。为解决群众产品销售难问题,该县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通过制定最低保护价,与退耕户签订施肥、修剪、采收等责任书等方式,培育以临沧庆丰核桃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庆宏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核桃、茶叶精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48户,共联合退耕户1.9万户以上,联合核桃、茶叶退耕地面积6.8万亩,有效解决了退耕户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在高位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该县切实把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能源问题和巩固退耕成果摆在突出位置,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护措施,严厉打击滥砍乱伐、盗伐木材等行为,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目前,全县建成沼气池57528口,实现沼气化乡(镇)10个、沼气示范村120个,有效降低了森林低价值消耗,林木蓄积量逐年增加。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人民群众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热情大大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运用高科技提升工作效率。为确保退耕地块四至边界更加准确,落实到户面积更加精准,痕迹档案管理更加规范,该县积极探索使用高清卫星影像图开展退耕地块外业规划和到户面积落实,并将农业部门土地承包确权数据库及卫星影像图等成果运用于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退耕地块上图,明确农户退耕面积、四至界限等相关属性,退耕范围和到户补助面积更加精准,为退耕后林权证发放、地块调整等后期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聚焦重点助脱贫。该县始终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在规划设计中,准确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退耕还林需求,将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耕地全部纳入政策扶持,使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享受政策补助,有效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面积81527.9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面积22953.89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871户26965人。

返回
2025年07月14日  第7902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凤庆县完成退耕还林近47万亩

刊发时间:2018-04-12 A1版  作者: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李廷昌 【字体:大 中 小】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   生态改善

凤庆县完成退耕还林近47万亩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李维鲜    段珊珊    特约记者    李廷昌)   凤庆县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创新造林模式,加强工程管理,注重林下产业培育开发,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该县退耕还林工程分两轮进行:前一轮为2002年至2013年,共实施25.1万亩,其中退耕地8.1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新一轮为2014年至2017年,共实施21.49万亩,其中2014年至2016年计划任务全面完成,2017年建设任务今年8月底可全面结束。目前,全县森林蓄积量1170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71.7%,森林覆盖率达65%。
  “茶叶+核桃”等模式成功推行。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时,该县在部分乡(镇)探索实施了旱冬瓜、西南桦、蚕桑、茶叶、核桃等纯林种植模式,同时在凤山镇安石村探索实施“核桃+茶叶”套种模式。通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核桃+茶叶”模式为全县退耕还林主要建设模式。2006年,“茶叶+核桃”模式在13个乡(镇)得到推广。新一轮退耕还林中,该县又推出“坚果+砂仁”“核桃+魔芋”“核桃+草果”等“乔木+多年生草本高经济植物”复层多品造林模式,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目标。全县8.1万亩耕地退耕面积中,“茶叶+核桃”模式6.6万亩;30万亩茶叶基地中,“茶叶+核桃”模式10万亩。实施新模式地块上涉及的农户亩产值最高达1万多元,林业收入是粮食平均单产的30多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该县始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投资大、补助周期长、涉及农户多的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林,推动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成特色经济林面积312万亩,其中:核桃170.69万亩,茶叶30万亩,红花油茶27.36万亩,澳洲坚果28.81万亩,其它林果55.14万亩。2017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4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二来源于林产业收入,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销售难瓶颈不断破解。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全县建成的核桃、坚果等特色产业进入投产期。为解决群众产品销售难问题,该县积极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通过制定最低保护价,与退耕户签订施肥、修剪、采收等责任书等方式,培育以临沧庆丰核桃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凤庆宏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核桃、茶叶精深加工、销售龙头企业48户,共联合退耕户1.9万户以上,联合核桃、茶叶退耕地面积6.8万亩,有效解决了退耕户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在高位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该县切实把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能源问题和巩固退耕成果摆在突出位置,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护措施,严厉打击滥砍乱伐、盗伐木材等行为,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目前,全县建成沼气池57528口,实现沼气化乡(镇)10个、沼气示范村120个,有效降低了森林低价值消耗,林木蓄积量逐年增加。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人民群众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热情大大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运用高科技提升工作效率。为确保退耕地块四至边界更加准确,落实到户面积更加精准,痕迹档案管理更加规范,该县积极探索使用高清卫星影像图开展退耕地块外业规划和到户面积落实,并将农业部门土地承包确权数据库及卫星影像图等成果运用于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退耕地块上图,明确农户退耕面积、四至界限等相关属性,退耕范围和到户补助面积更加精准,为退耕后林权证发放、地块调整等后期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聚焦重点助脱贫。该县始终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在规划设计中,准确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退耕还林需求,将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耕地全部纳入政策扶持,使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享受政策补助,有效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水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面积81527.9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面积22953.89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871户269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