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山下茶飘香

刊发时间:2018-04-17 A1版  作者:段珊珊 李正文 李维鲜 李廷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农村的大好事,我们农民赶上了好时候。”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村党支部书记杨助清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已有的资源和发展基础,2016年以来京竹林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利用好传统优势资源融合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的带动下,全村抢抓机遇,打牢基础,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两年多时间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京竹林村——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下,以溪相隔的两座青山十分显眼,这便是姊妹山有机茶园种植基地。基地里,茶农们正顶着烈日忙碌着——穿行于错落有致的茶垄,精心采摘绿油油的嫩芽,茶农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近段时间,我们一个月在这里要做将近20天的农活,差不多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起以前出门打工强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纪汉成说,以前他们主要靠出门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孩子上学没人管,除去在外的开支,一年下来剩不了多少钱,随着年龄的增大,外面的活计更难找,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心里踏实多了。
  “今年茶叶已经卖了3000多元,最高每斤30元,最低每斤20元。”正在茶地忙活的村民杨名国口中连连称赞收成,双手仍在不停地采着茶叶。“我家的茶现在都不打除草剂,不施化肥,全部改为有机肥。”杨名国说,他现在除了管护好自家的茶地外,还在姊妹山有机茶园帮忙、学技术,不用出门打工,全家一年就能增收1万多元。
  京竹林村茶叶发展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产茶,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管护和技术指导,茶叶产量和品质都不佳,为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京竹林村成立了姊妹山茶叶协会,对姊妹山连片茶园进行重新开发利用,通过打造有机茶叶品牌,构建区域性特色生态产业链,带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有机茶园按照“公司+协会+核心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原有的茶园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逐步将传统茶园改造成有机茶园,引入“自然农法”生产概念,以有机肥为纵向配套、生物防虫为横向举措,基地内部实现物质封闭循环,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高品质有机茶叶。目前,全村有机茶转换基地面积达到7000多亩,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600多亩,万亩有机茶叶基地初见雏形。
  “姊妹山茶园的茶叶,按照传统的种植和采摘,每年每亩茶地干茶产量在50公斤左右,大约只有1000元的收入。改为有机茶后,一亩地可增产100—150公斤,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今年60多岁的杨怀恩是京竹林村村民,有着30多年的种茶制茶经验。在谈到如何发展有机茶园时他说道,要打造好姊妹山有机茶园,就必须紧紧抓住全县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区的机遇,以构建滇红茶核心产区为目标,以核心基地示范带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姊妹山从2016年开始创建有机茶园,今年的鲜叶收购价在去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实践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杨怀恩介绍,有机标准管理的茶叶品质好,随便一块茶园采摘的鲜叶做出的茶,都比以前精挑细选的茶叶口感好、香气足、销路广。姊妹山由于有机茶产量增加,今年还新建了3所茶叶初制所,添加了10台加工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杨助清今年57岁,在村里担任村干部已有30余年,他告诉记者,京竹林村为了打造好姊妹山有机茶园,从2016年开始坚持推行“一村一品,做优做良”的理念,以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从源头抓管理、重质量,逐步实现“管护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坚持“生态、宜居、健康、可持续发展”标准,在未来3至5年,全村规划发展有机茶园2万亩,将在姊妹山建立起以有机茶叶为主,最终形成涵盖茶叶产品、制茶体验、茶园观光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杨助清说,姊妹山发展有机茶产业就是为了抢抓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拓宽群众的致富之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姊妹山通过核心基地建设,将逐步带动全村700多户农户全部发展有机茶产业,不仅可以实现全村群众的长期稳定增收致富,还可以让外出劳动力回村就业,同时解决孤独老人、留守儿童等农村问题,届时姊妹山有机茶园将成为京竹林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助推全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返回
2025年07月14日  第790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姊妹山下茶飘香

刊发时间:2018-04-17 A1版  作者:段珊珊 李正文 李维鲜 李廷昌 【字体:大 中 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农村的大好事,我们农民赶上了好时候。”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村党支部书记杨助清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已有的资源和发展基础,2016年以来京竹林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利用好传统优势资源融合现代产业发展”理念的带动下,全村抢抓机遇,打牢基础,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两年多时间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京竹林村——在绿色背景的衬托下,以溪相隔的两座青山十分显眼,这便是姊妹山有机茶园种植基地。基地里,茶农们正顶着烈日忙碌着——穿行于错落有致的茶垄,精心采摘绿油油的嫩芽,茶农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近段时间,我们一个月在这里要做将近20天的农活,差不多有2000多元的收入,比起以前出门打工强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纪汉成说,以前他们主要靠出门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家里老人没人照顾,孩子上学没人管,除去在外的开支,一年下来剩不了多少钱,随着年龄的增大,外面的活计更难找,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心里踏实多了。
  “今年茶叶已经卖了3000多元,最高每斤30元,最低每斤20元。”正在茶地忙活的村民杨名国口中连连称赞收成,双手仍在不停地采着茶叶。“我家的茶现在都不打除草剂,不施化肥,全部改为有机肥。”杨名国说,他现在除了管护好自家的茶地外,还在姊妹山有机茶园帮忙、学技术,不用出门打工,全家一年就能增收1万多元。
  京竹林村茶叶发展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种茶制茶产茶,但由于没有系统的管护和技术指导,茶叶产量和品质都不佳,为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京竹林村成立了姊妹山茶叶协会,对姊妹山连片茶园进行重新开发利用,通过打造有机茶叶品牌,构建区域性特色生态产业链,带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有机茶园按照“公司+协会+核心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原有的茶园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逐步将传统茶园改造成有机茶园,引入“自然农法”生产概念,以有机肥为纵向配套、生物防虫为横向举措,基地内部实现物质封闭循环,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高品质有机茶叶。目前,全村有机茶转换基地面积达到7000多亩,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600多亩,万亩有机茶叶基地初见雏形。
  “姊妹山茶园的茶叶,按照传统的种植和采摘,每年每亩茶地干茶产量在50公斤左右,大约只有1000元的收入。改为有机茶后,一亩地可增产100—150公斤,每亩可增收2000多元。”今年60多岁的杨怀恩是京竹林村村民,有着30多年的种茶制茶经验。在谈到如何发展有机茶园时他说道,要打造好姊妹山有机茶园,就必须紧紧抓住全县创建全国有机农产品示范区的机遇,以构建滇红茶核心产区为目标,以核心基地示范带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全面推进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姊妹山从2016年开始创建有机茶园,今年的鲜叶收购价在去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实践证明这条路子走对了。”杨怀恩介绍,有机标准管理的茶叶品质好,随便一块茶园采摘的鲜叶做出的茶,都比以前精挑细选的茶叶口感好、香气足、销路广。姊妹山由于有机茶产量增加,今年还新建了3所茶叶初制所,添加了10台加工设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
  杨助清今年57岁,在村里担任村干部已有30余年,他告诉记者,京竹林村为了打造好姊妹山有机茶园,从2016年开始坚持推行“一村一品,做优做良”的理念,以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从源头抓管理、重质量,逐步实现“管护养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坚持“生态、宜居、健康、可持续发展”标准,在未来3至5年,全村规划发展有机茶园2万亩,将在姊妹山建立起以有机茶叶为主,最终形成涵盖茶叶产品、制茶体验、茶园观光的立体生态循环农业产业。
  杨助清说,姊妹山发展有机茶产业就是为了抢抓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努力拓宽群众的致富之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姊妹山通过核心基地建设,将逐步带动全村700多户农户全部发展有机茶产业,不仅可以实现全村群众的长期稳定增收致富,还可以让外出劳动力回村就业,同时解决孤独老人、留守儿童等农村问题,届时姊妹山有机茶园将成为京竹林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助推全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