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湾镇“135模式”提升人居环境新“颜值”
一项活动“促” 三个结合“推” 五个机制“引”
小湾镇“135模式”提升人居环境新“颜值”
本报讯 (特约记者 李廷昌 通讯员 赵光平) 近年来,凤庆县小湾镇采取一项活动“促”、三个结合“推”、五个机制“引”的“135”模式,提升了人居环境新“颜值”。
一项活动“促”,小湾镇把基层党建提升年和人居环境提升无缝对接,开展了“基层党建提升+人居环境提升”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党员+村庄绿化”行动,以本地树种为主,开展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捐树种树管树活动,累计捐赠栽植茶花、灯笼花、东阳菊花等2000余株,种植党员纪念树3100株,党员示范林11亩。
开展“党员户+庭院经济”行动。以创建“最美农家”为载体,党员户率先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庭院美化和经济增收“双赢”。目前,已创建党员最美农家10户,发展庭院经济30户。
开展“党员先锋队+宣传监督”行动。全镇13名党员任“段长”,分段监督管护落实绿化美化境内“百里画廊”;组建党员先锋队13支,牵头宣传监督人居环境提升宣传活动40多场次。
坚持三个结合“推”:就是“提升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深化社会治理、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
提升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挂包帮”为载体,开展精神脱贫、文化脱贫、环境脱贫教育。编制宣传发放《提升人居环境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提升人居环境七字歌》等7000余份,制作宣传横幅68条、永久性标语20条、宣传栏5块、标识牌若干,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图文宣传无盲区,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开发用工岗位,优先考虑贫困户,目前累计支付务工工资4万多元。
提升人居环境与深化社会治理相结合,推进小湾和谐库区建设,把每个移民安置点建成环境舒适、社会稳定的美好家园,建成移民广场等环境整治示范点7个、海绵村庄1个、海绵理念示范学校1所。完善和规范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风民俗、红白喜事、道德规范、酒风会风、诉求表达等,强化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提升人居环境与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将林果树作为绿化树,交群众管护,收益归群众所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累计种植澳洲坚果1.6万亩、芒果100亩、蜜桔130亩、红花油茶1000亩,发展农业产业合作社28户。
五个机制“引”:就是“一人一月一元钱,一生一家一评比,一组一周一整天,一村一减一处理,一支队伍五大员。”
小湾镇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群众,开展“每人每月至少筹集一元钱,每人每月出一次义务工”活动,采取村民筹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筹集保洁经费。目前,全镇已普及7个村,共筹集经费105000元,镇财政按照比例予以补助,筹集义务工3840人次。
“一生一家一评比”,小湾镇抓问题导向,在各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目前,全镇已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15场次,学生撰写作文300多篇,评出优秀学生30人、优秀学校4所、优秀作文100余篇。
“一组一周一整天”,实行每个小组、每个安置点等民居集中点每周集中一天时间,由环境卫生监督保洁员牵头组织开展环境整治,镇村干部全员就近参与。目前,已组织镇村干部清理河岸垃圾、河道障碍物10次,党员群众自发组织清理河岸生活垃圾20次。
“一村一减一处理”,建立“户组村镇”四级联动垃圾减量机制。农户分类投放——村级就地减量——片区暂存管理——镇级转运处理。农户聚居点设投放点、村级设回收点和焚烧点、片区建暂存场、镇级建中转站和处理厂。其中,投放点分为绿、黄、蓝三种颜色投放桶,注有标识。目前,全镇共投放分类垃圾桶50余组150多只,建成垃圾收集池63个。
“一支队伍五大员”,小湾镇实行“几大员+贫困户”模式,整合公益性岗位、护林员、土地规划专管员、小组长等,以筹集经费为保障,聘请贫困户参与,每村建一支至少五人(几大员+贫困户)的保洁队伍。
小湾镇通过实施提升人居环境“135”模式,推进了增花、增果、增绿、增光、增水体、增特色“六增”行动,打造了“樱花大道”、“蓝花楹大道”,绿化小班、园林小区,累计栽植各种花卉4905株;新增特色林果6750亩;种植树木1820株;播撒草籽7484.17平方米;安装亮化路灯400多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