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昌:群众放在心 职责扛在肩
历时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他满腔热情,与其他扶贫工作队员一起,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陈家寨村的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38.7%下降到2017年底的2.6%,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均走在全县前列。他就是双江自治县委政策研究室干部杨绍昌,心系群众、情牵百姓,忠诚地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扶贫干部的人生意义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村里富不富,关键是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杨绍昌到沙河乡陈家寨村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紧紧抓住农村党建的“牛鼻子”,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写了陈家寨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历史。针对村党员活动阵地破旧的问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为该村建成党员活动室180余平方米,配齐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党员活动条件。在建强阵地的同时,杨绍昌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双承诺”“三会一课”等制度,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真正成为陈家寨村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和带领群众脱贫的领路人。
围绕“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发展” 的工作思路,杨绍昌带领陈家寨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对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及扶贫“六个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建房“六个一批”的要求,强势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工作。2016年,杨绍昌组织力量帮助群众申报建房贷款,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为 171户房屋新建户申请到了每户5万元的贷款,为快速推进安居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让贫困群众安全住房真正有了保障。
“巩固茶叶、核桃、甘蔗等传统产业,研究发展小区域特色产业。” 在开展安居房建设的同时,杨绍昌带领陈家寨村驻扶贫工作队与村组干部研究确立发展思路。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组建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桑蚕养殖业,有8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桑树600亩,养蚕180床,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增加收入,为实现全村脱贫出列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招商引资,从福建省引进一家专业种植姬松茸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底,全村共建成姬松茸大棚47个,实现当年收入200余万元,创造工作岗位50余个,带动入社的80余户入社农户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这里的群众太需要我们了,自己生活苦一点不算什么。”杨绍昌总是说。在全村危房改造工作全面启动时,由于孩子不在家,妻子被抽调下乡,杨绍昌又忙于在村里做宣传发动工作,家里90多岁的母亲没人照顾,他只能白天让母亲自理,到晚上12点群众会开完后驱车19公里从村上赶回家照顾母亲,这样一直坚持了20多天,杨绍昌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份苦。
这家有事,他往这家跑,那家有难事,他往那家钻,杨绍昌总是以真诚的心与群众相处,群众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2016年,陈家寨村村民缴2017年的新农合、新农保“两险”费用时,部分贫困群众因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建房和发展产业中,一时交不出。杨绍昌回家与妻子商量后,利用家中省吃俭用的积蓄为贫困群众先行垫付了5万元,让贫困群众得以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两险”费用,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文明礼仪知识,深入推进“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大力营造和谐的农村环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杨绍昌既抓物质文明,又抓精神文明。以提升陈家寨村的民居环境质量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陈家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焕然一新。村里吵架等矛盾纠纷少了,偷盗、打架现象不见了,邻里之间和谐相处,陈家寨村到处吹起了文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