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有纸话芒团

刊发时间:2018-04-29 A3版  作者:周正康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纸的应运而生,无疑是给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带来福运。纸为文明开启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书写绘画有了无限多变化可能。应该说也是伴随着纸在使用过程中制作工艺从不间断地改良优化,同时也持续不断地提升着人类文明档次。
  站在今天,由此往上要追溯多少年以前,才是临沧先民们的手中就已经掌握有了制纸工艺的那个源起时代,天命多舛,手艺始终不竭,至今仍在流传的原始制作工艺!以至于让我们现如今仍然能够手捧来自纯手工制作、来自手工艺纸的简朴质地,还能称它土纸、草纸,再让人去考究它的工艺流程;对好纸报以虔诚心仪于那一种原料更为优良考究的质地细腻柔软且韧性超强的特色纸质之中。我想抛出一个很私人化的观点,或许“芒团纸”终归要“认祖归宗”到“宣纸”的东汉蔡伦传说里面,或许从那里传承了一脉基因渊源。
  纸的故事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续写而成的,“芒团纸”正是傣族人世世代代续写的文明故事。也许正是人们常说的一张纸里面传递着人类的那一种文明故事。印象中我的孩提时代,忙畔村附近临沧造纸厂,记忆中大卡车总是满载木料驶进纸厂,木头成堆成堆经过大电锯粉碎机车间流程后,变成细碎木屑进入大蒸炉蒸煮搅拌成“浆糊”,摊在转动的大皮带面上,一张土黄色的传送到另一端就成了很长很长的“牛皮纸”,被卷筒机卷裹成一大筒一大筒,也许这是最早的卷筒纸了。然后销往外地卖给商家用于商品包装。临沧造纸厂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临沧响当当的产业。由于排污不达标,这个厂很多年前关闭了。
  但是纯手工造纸工艺一直都有存在,流传在民间。1986年我从原临沧县农科所调到邦东乡农科站工作,一到邦东以后每逢赶属数的鼠马街天,总会看到有几匹小毛驴驮着很黄的“草纸”(又俗称“土纸”)从大雪山半坡下来……驮到街子上销售,后来才知道深山老林中居然还有一个规模很小的手工作坊式的老邦东纸厂,职工由几个家庭组成,他们是住在深山老林中吃供应粮的居民户口。其实,这种土纸生产量小但是点多,有些边远山村都会造,时不时根据需求生产一点点出来,老百姓多半把它用在祭祀时“纸钱”烧掉。用途决定了这种纸的质量不必太好,只要求烧出旺旺的火。
  越通俗易懂的,简单实用的技艺,越容易在民间流传广远。临沧纯手工纸的制作工艺恰恰具备了这些特点,基本可以达到只要肯学和拿到原料,捣鼓捣鼓就可以搞出纸来,造纸就这么简单,复杂了、往里面添加了太多的东西,那它反而不再是纯手工纸。但是,用心是必须的,用心是出一张好纸的匠心品质,没有这个匠心,就没有品质。那么连一张纸的厚薄,你都掌控不了。我是从“芒团纸”那些造纸人身上感受得非常深刻、真切。所以,一张好的“芒团纸”,就取决于其均匀的厚薄,而不会是取决原料,因为所有“芒团纸”的原料全部都是当地的一种构树之皮。这种树皮,换成是现在安徽泾县,那里也是主营一种造宣纸的原料:青檀树皮,用这种檀树皮做成宣纸,那它就会是上等好的主打“皮料宣纸”,价格就不会是低的了。“芒团纸”原料无疑是上等的,都已经到纯皮料生产,只是制作工艺水平跟原料的关系还处于滞后,为这张纸留存很大的升值空间。譬如,在安徽宣纸中可能檀皮料占的量少而掺入稻草原料,那么纸质会嫌疲软,四川夹江宣纸用竹子为主要原料,纸质会嫌硬脆,“芒团纸”用构树皮作原料,则韧性超常但是细腻不足,其弱处是有待于精工细作。所以我认为“芒团纸”,是一张朴实无华的纸。
  今年3月7日,我到过芒团去窥探制纸过程,到过名叫岩发的傣家。“芒团纸”一家一作坊,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有这门手艺。岩发告诉我说外面来过好多专家,都一致说原料太好了。我在岩发家庭院看他妻子用一个普通盆装了半盆捣成糊状的构皮纤维,掂量着用手抓了一坨比鸡蛋大一点的,纸的厚度基本是靠抓的原料多少决定,然后放在固定纸张的水帘里面轻摇漫漶,辅于手轻轻地拍漶水面,让纸浆匀布于水帘边边角角之后,大约需要好几分钟时间,才会轻轻抬起覆糊水帘,走到墙角斜靠成一排的晾晒。整个制作目前靠老天帮忙,没有太阳照晒时就不做纸,即便大好天时一天也做不了多少,顶多一二百张而矣。平时岩发用老婆做的纸抄写一些佛经,经常被人用千把块钱买走,交谈中还不时给我看他抄写的经文。岩发告诉我,“芒团纸”好纸是用于抄写佛经的,差一点的纸现在被茶商们用于包装茶叶,但无论如何畅销,订单再多他是不会去帮忙参与造纸的任何事的,老婆做纸他抄经,基本也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从这种生活习惯中看出,傣族妇女任劳任怨的韧性,正是融入到这个纸里边,成为这张纸的品格。之前我从当地有些报道资料中了解,说“芒团纸”制作工艺传女不传男。如果说傣族男人因为没有得到传授缘故而没有参与做这个事情,有点说不过去,因为技艺并不算得上复杂,如果他们之中哪个男人想学的话,整个寨子里面到处都可以学得到,甚至多看几次你都会,整个制作工艺流程她们都是公开的可以参观学习的。
  如开头所说,在文字书写迫切需要时蔡伦发明了宣纸,宣纸提升了书写艺术;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离不开宣纸,宣纸离不开书法艺术,二者分离谁都在现实中走不了多久。我回味岩发告诉我的话,“芒团纸”是抄佛经用的,如同丽江东巴纸用于抄东巴经,一经一纸专用的。我明白了一点,“芒团纸”用于抄写佛经,成册的佛经需要翻来覆去而不烂,需要牢实,它不在乎搞书画的人对其说什么,所以“芒团纸”它一直都有着跟佛经的默契,我看到这种物竞天择规律,或许它就是远在市场规律之外的另一种品格。

返回
2025年07月14日  第791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临沧有纸话芒团

刊发时间:2018-04-29 A3版  作者:周正康 【字体:大 中 小】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纸的应运而生,无疑是给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带来福运。纸为文明开启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书写绘画有了无限多变化可能。应该说也是伴随着纸在使用过程中制作工艺从不间断地改良优化,同时也持续不断地提升着人类文明档次。
  站在今天,由此往上要追溯多少年以前,才是临沧先民们的手中就已经掌握有了制纸工艺的那个源起时代,天命多舛,手艺始终不竭,至今仍在流传的原始制作工艺!以至于让我们现如今仍然能够手捧来自纯手工制作、来自手工艺纸的简朴质地,还能称它土纸、草纸,再让人去考究它的工艺流程;对好纸报以虔诚心仪于那一种原料更为优良考究的质地细腻柔软且韧性超强的特色纸质之中。我想抛出一个很私人化的观点,或许“芒团纸”终归要“认祖归宗”到“宣纸”的东汉蔡伦传说里面,或许从那里传承了一脉基因渊源。
  纸的故事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续写而成的,“芒团纸”正是傣族人世世代代续写的文明故事。也许正是人们常说的一张纸里面传递着人类的那一种文明故事。印象中我的孩提时代,忙畔村附近临沧造纸厂,记忆中大卡车总是满载木料驶进纸厂,木头成堆成堆经过大电锯粉碎机车间流程后,变成细碎木屑进入大蒸炉蒸煮搅拌成“浆糊”,摊在转动的大皮带面上,一张土黄色的传送到另一端就成了很长很长的“牛皮纸”,被卷筒机卷裹成一大筒一大筒,也许这是最早的卷筒纸了。然后销往外地卖给商家用于商品包装。临沧造纸厂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临沧响当当的产业。由于排污不达标,这个厂很多年前关闭了。
  但是纯手工造纸工艺一直都有存在,流传在民间。1986年我从原临沧县农科所调到邦东乡农科站工作,一到邦东以后每逢赶属数的鼠马街天,总会看到有几匹小毛驴驮着很黄的“草纸”(又俗称“土纸”)从大雪山半坡下来……驮到街子上销售,后来才知道深山老林中居然还有一个规模很小的手工作坊式的老邦东纸厂,职工由几个家庭组成,他们是住在深山老林中吃供应粮的居民户口。其实,这种土纸生产量小但是点多,有些边远山村都会造,时不时根据需求生产一点点出来,老百姓多半把它用在祭祀时“纸钱”烧掉。用途决定了这种纸的质量不必太好,只要求烧出旺旺的火。
  越通俗易懂的,简单实用的技艺,越容易在民间流传广远。临沧纯手工纸的制作工艺恰恰具备了这些特点,基本可以达到只要肯学和拿到原料,捣鼓捣鼓就可以搞出纸来,造纸就这么简单,复杂了、往里面添加了太多的东西,那它反而不再是纯手工纸。但是,用心是必须的,用心是出一张好纸的匠心品质,没有这个匠心,就没有品质。那么连一张纸的厚薄,你都掌控不了。我是从“芒团纸”那些造纸人身上感受得非常深刻、真切。所以,一张好的“芒团纸”,就取决于其均匀的厚薄,而不会是取决原料,因为所有“芒团纸”的原料全部都是当地的一种构树之皮。这种树皮,换成是现在安徽泾县,那里也是主营一种造宣纸的原料:青檀树皮,用这种檀树皮做成宣纸,那它就会是上等好的主打“皮料宣纸”,价格就不会是低的了。“芒团纸”原料无疑是上等的,都已经到纯皮料生产,只是制作工艺水平跟原料的关系还处于滞后,为这张纸留存很大的升值空间。譬如,在安徽宣纸中可能檀皮料占的量少而掺入稻草原料,那么纸质会嫌疲软,四川夹江宣纸用竹子为主要原料,纸质会嫌硬脆,“芒团纸”用构树皮作原料,则韧性超常但是细腻不足,其弱处是有待于精工细作。所以我认为“芒团纸”,是一张朴实无华的纸。
  今年3月7日,我到过芒团去窥探制纸过程,到过名叫岩发的傣家。“芒团纸”一家一作坊,整个村子几乎家家有这门手艺。岩发告诉我说外面来过好多专家,都一致说原料太好了。我在岩发家庭院看他妻子用一个普通盆装了半盆捣成糊状的构皮纤维,掂量着用手抓了一坨比鸡蛋大一点的,纸的厚度基本是靠抓的原料多少决定,然后放在固定纸张的水帘里面轻摇漫漶,辅于手轻轻地拍漶水面,让纸浆匀布于水帘边边角角之后,大约需要好几分钟时间,才会轻轻抬起覆糊水帘,走到墙角斜靠成一排的晾晒。整个制作目前靠老天帮忙,没有太阳照晒时就不做纸,即便大好天时一天也做不了多少,顶多一二百张而矣。平时岩发用老婆做的纸抄写一些佛经,经常被人用千把块钱买走,交谈中还不时给我看他抄写的经文。岩发告诉我,“芒团纸”好纸是用于抄写佛经的,差一点的纸现在被茶商们用于包装茶叶,但无论如何畅销,订单再多他是不会去帮忙参与造纸的任何事的,老婆做纸他抄经,基本也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从这种生活习惯中看出,傣族妇女任劳任怨的韧性,正是融入到这个纸里边,成为这张纸的品格。之前我从当地有些报道资料中了解,说“芒团纸”制作工艺传女不传男。如果说傣族男人因为没有得到传授缘故而没有参与做这个事情,有点说不过去,因为技艺并不算得上复杂,如果他们之中哪个男人想学的话,整个寨子里面到处都可以学得到,甚至多看几次你都会,整个制作工艺流程她们都是公开的可以参观学习的。
  如开头所说,在文字书写迫切需要时蔡伦发明了宣纸,宣纸提升了书写艺术;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离不开宣纸,宣纸离不开书法艺术,二者分离谁都在现实中走不了多久。我回味岩发告诉我的话,“芒团纸”是抄佛经用的,如同丽江东巴纸用于抄东巴经,一经一纸专用的。我明白了一点,“芒团纸”用于抄写佛经,成册的佛经需要翻来覆去而不烂,需要牢实,它不在乎搞书画的人对其说什么,所以“芒团纸”它一直都有着跟佛经的默契,我看到这种物竞天择规律,或许它就是远在市场规律之外的另一种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