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教学新文化的认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社会文化也同样置于一种巨大变迁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我国的教学改革中,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加突出和明显。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文化因素是其中一个重大而又不能忽视的原因。
当我国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中追求一种文化的变革,对惯常的教学文化形成挑战时,这种惯常的教学文化在现实中就表现为一种阻碍力量,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此时,发现与分析我国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的三种主要原因,追寻有效的文化调适策略,化解文化阻力,是我国农村学校教学改革能否推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历史传承性,尤其是对于学校这样一个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组织,它更容易保存传统文化和受传统文化影响。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受城镇化、现代化程度影响较小,传统思想观念比较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相比城市保存更为完整,因此在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尤其是在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中,时刻都能感觉到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可以发现,传统观念依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教师的新思维,并反映于教师的日常行为之中。我国农村学校教师在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传统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转变,在努力学习、实施新理念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原有的观念和这种观念下的行为。
中国传统农村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作为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方式的教学改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离开教师和学生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则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学改革。因此,要理解教学改革,必须将其还原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考察。作为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特定生态环境的农村文化,对它的实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加拿大当代著名教育家迈克尔×富兰曾经说过:“一项教学与教学的改革方案何以遭到抗拒或受到欢迎,必须经由社会文化的脉络来探讨”。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基于对农村文化的深刻理解。我国传统农村文化的乡土性、封闭性、保守性、贫困性、悠闲性等特征严重地影响与制约了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导致农村学校教学改革陷入相应的文化困境。
我国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将不会很快消失,并且还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利、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各种文化形式的有效整合,以服务与服从于农村学校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是教学文化的变革,因此,对农村学校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的调适,单是整合现有的文化是不够的,还要迎合改革的需求,构建教学新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技能、礼仪规范的教育普及,二是中国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内容,也是教育普及的“道”和“礼”,两者缺一不可,后者为根本与核心。在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技能、礼仪规范的教育普及时,要以“道”统之,避免纯粹的技艺化、形式化,尤其不能简单地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作为教育普及的检验标准,应始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人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在认同作为目标和重点。
目前我们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教育发展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弘扬民族文化”的原则,倡导人们思想开放,倡导人们言论自由。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为主线,真正的做到了人们的言论思想自由。文化的良好氛围势必会促进教育发展,加上党中央狠抓国民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以科学发展观来创建美好的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在文化的助推下正在腾飞。
我们通过以上的历史主线,从过去到如今,我们发现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有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且表现极为明显和强烈。中国教育的发展中的每一次兴旺发达几乎都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或因思想自由开放,或因学术争鸣,或因宗教昌炽,亦或因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等。总之,历史的文化思潮都伴随着思想的兴旺发达。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也成为文化、学术思想、宗教传播的最好场所。这种教育与社会文化的极为敏锐的互动关系应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