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刊发时间:2018-04-30 A3版  作者:蔡高武 王 岩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终执行者。要把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变成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如下思考。
  一、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领导能力,示范效应不明显。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缺乏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强,缺乏号召凝聚力,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需求。当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简单粗暴、行政命令等“家长”式的工作方法,“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往往造成事倍功半。三是村“两委”关系不顺,形不成合力。有的基层党组织包揽村中大小事务,将“领导核心”片面地理解为对农村的各项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本应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或召开村民大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却由基层党组织决定;有的基层党组织涣散,软弱无力,村里的大小事情均由村委会决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无法体现;有的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由”了,就可以不要党组织的领导等情况发生。四是党员结构失衡,导致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员年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五是自身动力不足,缺乏“主人翁”意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思想却变懒了,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对“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认识不足和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六是集体经济匮乏,制约职能发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缺口较大,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缺乏经费支撑,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工作对策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议事决策的问题。以“一核两会三体”(“一核”即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两会”即党群议事会、理事会;“三体”即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新模式,强化乡村治理建设。一是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及村民自治组织。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或科级党员领导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等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党群议事会。建立党群议事会,坚持大政方针由党支部引领,商议事项由村民委员会提出,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党群议事会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两代表一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驻村单位代表等组成,凡是有关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支配使用和事关全村发展和多数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由党群议事会民主决策。三是完善村民理事会。树立“党建+”的理念,推行“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延伸党建触角,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乡村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家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保证村党支部意图贯彻落实充分,群众积极参与。
  第二,深化村民自治建设,解决内生动力的问题。一是完善《村规民约》。可参照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红九条与黑名单”的做法规范农村管理。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乡镇党委建立青年党支部,将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农民党员纳入青年党支部,由乡镇进行直接培养。同时,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每个村都有2-3名后备干部。三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四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
  第三,开展法治乡村建设,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一是筑牢普法宣传教育基础。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营造良好的法治舆论宣传氛围。二是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宣传。依托“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对党员干部进行法治教育的集中培养。三是搞好农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作用,及时调解处理矛盾,防止小矛盾演变为大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法制观念植入人心。
  第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解决示范带动的问题。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可通过“半年一评比、一年一表彰”等形式,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村组巧妇”等系列评选活动。
  第五,实施平安乡村建设,解决农村隐患的问题。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
  第六,拓展强村工程建设,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结合各自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突破点,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强化农村基层服务功能,增强村级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农民共同富裕。将集体经济增收与村组干部待遇直接挂钩,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管理轨道,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第792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刊发时间:2018-04-30 A3版  作者:蔡高武 王 岩 【字体:大 中 小】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最终执行者。要把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变成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落实。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如下思考。
  一、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领导能力,示范效应不明显。不少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缺乏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强,缺乏号召凝聚力,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服务意识淡薄,脱离群众需求。当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简单粗暴、行政命令等“家长”式的工作方法,“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往往造成事倍功半。三是村“两委”关系不顺,形不成合力。有的基层党组织包揽村中大小事务,将“领导核心”片面地理解为对农村的各项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本应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或召开村民大会决定的重大事项,却由基层党组织决定;有的基层党组织涣散,软弱无力,村里的大小事情均由村委会决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无法体现;有的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由”了,就可以不要党组织的领导等情况发生。四是党员结构失衡,导致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新时期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党员年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五是自身动力不足,缺乏“主人翁”意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思想却变懒了,还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对“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认识不足和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六是集体经济匮乏,制约职能发挥。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缺口较大,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缺乏经费支撑,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工作对策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议事决策的问题。以“一核两会三体”(“一核”即以党支部领导为核心;“两会”即党群议事会、理事会;“三体”即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新模式,强化乡村治理建设。一是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及村民自治组织。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或科级党员领导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等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党群议事会。建立党群议事会,坚持大政方针由党支部引领,商议事项由村民委员会提出,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党群议事会由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两代表一委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驻村单位代表等组成,凡是有关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支配使用和事关全村发展和多数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由党群议事会民主决策。三是完善村民理事会。树立“党建+”的理念,推行“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延伸党建触角,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乡村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家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保证村党支部意图贯彻落实充分,群众积极参与。
  第二,深化村民自治建设,解决内生动力的问题。一是完善《村规民约》。可参照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红九条与黑名单”的做法规范农村管理。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乡镇党委建立青年党支部,将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农民党员纳入青年党支部,由乡镇进行直接培养。同时,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每个村都有2-3名后备干部。三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四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
  第三,开展法治乡村建设,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一是筑牢普法宣传教育基础。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营造良好的法治舆论宣传氛围。二是全面开展普法教育宣传。依托“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等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对党员干部进行法治教育的集中培养。三是搞好农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作用,及时调解处理矛盾,防止小矛盾演变为大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法制观念植入人心。
  第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解决示范带动的问题。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可通过“半年一评比、一年一表彰”等形式,组织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村组巧妇”等系列评选活动。
  第五,实施平安乡村建设,解决农村隐患的问题。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
  第六,拓展强村工程建设,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结合各自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突破点,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强化农村基层服务功能,增强村级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保障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农民共同富裕。将集体经济增收与村组干部待遇直接挂钩,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管理轨道,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