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汉心中也柔情 扶贫路上苦亦甜

——记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第一书记宋建涛(上)
刊发时间:2018-05-06 A2版  作者:张光菊

  2017年10月12日,根据中央组织部安排,胸怀造福边疆贫困山区群众的理想,华中科技大学宋建涛老师风尘仆仆地到达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担任蚂蚁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成竹在胸绘蓝图
  蚂蚁堆村位于临翔区以北,距临翔城区28千米,距蚂蚁堆乡政府所在地0.3千米,214国道穿境而过,但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全村838户2751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998人,是蚂蚁堆乡四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抓紧一点,很难做出真正能助推脱贫攻坚的事来。”宋建涛说。一到蚂蚁堆村,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村干部了解村情实际,来不及休整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实地查看了解、分析研究蚂蚁堆村的发展潜力,听取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建议。蚂蚁堆村大田组组长石合海说:“宋书记到我们村的第二天,就来到了我们大田组调研,我对他说一路上那么辛苦,先休息几天再开始工作也不迟,可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时间太短了,等不得。”大田组是离蚂蚁堆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离村委会十多公里,石合海说:“我以为因为我们小组比较远,宋书记先来看的,问了才知道他在到我们组之前就已经走访了很多地方了,这样的工作干劲,真是令人佩服,宋书记是个一心一意为群众干实事的人,我们村的群众都非常喜欢他、信赖他。”
  不分黑白,无论晴雨,没有周末,不知疲倦,一组一组了解,一家一家走访,一户一户对接,一项一项摸底,宋建涛与蚂蚁堆村的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找准了蚂蚁堆村的贫困症结和发展潜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兴旺必须打头阵,蚂蚁堆村不缺产业,交通也便利,缺的是产业精加工和广销售,导致农民的产业附加值太低,辛苦多,收入少,”宋建涛说:“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针对蚂蚁堆村茶叶产业规模大、质量好,但没有成熟的茶叶加工厂的情况,宋建涛组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经过充分论证并形成共识——在蚂蚁堆村建设一个村集体所有的茶厂,按照“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为全村群众长期稳定脱贫提供强大的后盾。
  身体力行当先锋
  思路清晰了,可最难的是将理论变为实际。对于宋建涛来说,一难在没有场地,二难在时间紧迫,三难在缺乏资金。没有场地,宋建涛就和村里的驻村工作队员一起,积极向临翔区委、区政府报告,争取支持和帮助。最终,区委、区政府帮助协调了10亩土地及“三通一平”资金。
  人们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宋建涛想家庭工作都“两全”,可机缘不巧,这边扶贫蓝图刚绘就,那边妻子二胎已临产。作为丈夫和父亲,照顾妻子生产、迎接孩子出生是天职是本分;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工作落实促进脱贫攻坚是理想是责任。从武汉到临翔,相隔千里,宋建涛只能一天天掰着手指数着妻子的预产期,一边夜以继日地张罗筹建茶厂的事情,一直到除夕前夜才动身回武汉。
  回到家里,宋建涛看到十岁的女儿自己动手缝制了一个小枕头,用黑色的线在白布上绣了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女儿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说枕头上绣的人就是爸爸,想爸爸的时候她就抱着枕头睡。宋建涛哽咽地说:“那段时间,真的是太煎熬了,但一想到家人的付出,我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我必须做出些成绩来,否则,对不起家人的付出,对不起群众的信任,更对不起组织和学校的期望。”
  回家不几天,宋建涛的第二个孩子就出生了,为了筹集茶厂建设资金,宋建涛只照顾了妻儿两天,第三天就开始工作了,白天跑企业谈项目,晚上才能到医院照顾妻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的关心下,产业集团最终协调了六家企业联合捐资360万全额捐建集初制、精制、体验制作于一体的年产100吨规模的综合性茶叶加工厂。为了让资金尽快到位,确保茶厂在年内投入生产,宋建涛满怀愧疚告别月子里的妻子和出生才十几天的孩子,匆匆赶回蚂蚁堆村工作。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第792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铁汉心中也柔情 扶贫路上苦亦甜

——记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第一书记宋建涛(上)

刊发时间:2018-05-06 A2版  作者:张光菊 【字体:大 中 小】

  2017年10月12日,根据中央组织部安排,胸怀造福边疆贫困山区群众的理想,华中科技大学宋建涛老师风尘仆仆地到达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担任蚂蚁堆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成竹在胸绘蓝图
  蚂蚁堆村位于临翔区以北,距临翔城区28千米,距蚂蚁堆乡政府所在地0.3千米,214国道穿境而过,但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全村838户2751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998人,是蚂蚁堆乡四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抓紧一点,很难做出真正能助推脱贫攻坚的事来。”宋建涛说。一到蚂蚁堆村,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村干部了解村情实际,来不及休整便马不停蹄地开始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实地查看了解、分析研究蚂蚁堆村的发展潜力,听取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建议。蚂蚁堆村大田组组长石合海说:“宋书记到我们村的第二天,就来到了我们大田组调研,我对他说一路上那么辛苦,先休息几天再开始工作也不迟,可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时间太短了,等不得。”大田组是离蚂蚁堆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离村委会十多公里,石合海说:“我以为因为我们小组比较远,宋书记先来看的,问了才知道他在到我们组之前就已经走访了很多地方了,这样的工作干劲,真是令人佩服,宋书记是个一心一意为群众干实事的人,我们村的群众都非常喜欢他、信赖他。”
  不分黑白,无论晴雨,没有周末,不知疲倦,一组一组了解,一家一家走访,一户一户对接,一项一项摸底,宋建涛与蚂蚁堆村的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找准了蚂蚁堆村的贫困症结和发展潜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产业兴旺必须打头阵,蚂蚁堆村不缺产业,交通也便利,缺的是产业精加工和广销售,导致农民的产业附加值太低,辛苦多,收入少,”宋建涛说:“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针对蚂蚁堆村茶叶产业规模大、质量好,但没有成熟的茶叶加工厂的情况,宋建涛组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经过充分论证并形成共识——在蚂蚁堆村建设一个村集体所有的茶厂,按照“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为全村群众长期稳定脱贫提供强大的后盾。
  身体力行当先锋
  思路清晰了,可最难的是将理论变为实际。对于宋建涛来说,一难在没有场地,二难在时间紧迫,三难在缺乏资金。没有场地,宋建涛就和村里的驻村工作队员一起,积极向临翔区委、区政府报告,争取支持和帮助。最终,区委、区政府帮助协调了10亩土地及“三通一平”资金。
  人们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宋建涛想家庭工作都“两全”,可机缘不巧,这边扶贫蓝图刚绘就,那边妻子二胎已临产。作为丈夫和父亲,照顾妻子生产、迎接孩子出生是天职是本分;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工作落实促进脱贫攻坚是理想是责任。从武汉到临翔,相隔千里,宋建涛只能一天天掰着手指数着妻子的预产期,一边夜以继日地张罗筹建茶厂的事情,一直到除夕前夜才动身回武汉。
  回到家里,宋建涛看到十岁的女儿自己动手缝制了一个小枕头,用黑色的线在白布上绣了一个戴着眼镜的男子,女儿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说枕头上绣的人就是爸爸,想爸爸的时候她就抱着枕头睡。宋建涛哽咽地说:“那段时间,真的是太煎熬了,但一想到家人的付出,我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我必须做出些成绩来,否则,对不起家人的付出,对不起群众的信任,更对不起组织和学校的期望。”
  回家不几天,宋建涛的第二个孩子就出生了,为了筹集茶厂建设资金,宋建涛只照顾了妻儿两天,第三天就开始工作了,白天跑企业谈项目,晚上才能到医院照顾妻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的关心下,产业集团最终协调了六家企业联合捐资360万全额捐建集初制、精制、体验制作于一体的年产100吨规模的综合性茶叶加工厂。为了让资金尽快到位,确保茶厂在年内投入生产,宋建涛满怀愧疚告别月子里的妻子和出生才十几天的孩子,匆匆赶回蚂蚁堆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