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打赢“五场硬仗”促脱贫

刊发时间:2018-05-08 A1版  作者:施春霞

举全力   聚众智   战贫困

双江打赢“五场硬仗”促脱贫

  本报讯 (通讯员 施春霞)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双江自治县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举全力、聚众智、战贫困,坚决打赢“五场硬仗”,强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县脱贫6793户26107人,脱贫退出2个贫困乡(镇)、30个贫困村。
  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以“绣花”的功夫谋划好脱贫产业,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烤烟、冬早蔬菜等“短平快”种植养殖产业,培育发展咖啡(坚果)、生物药业等新兴产业,全县累计建成产业化基地150多万亩,贫困户人均产业化基地达9亩。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开展“千人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技能,使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探索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村党组织+贫困户+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资金注入收益分红、资产长期收益等方式,通过合同、协议等制度约束,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收益带动增收,实现贫困户均有1个以上稳定增收项目,2017年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4723户贫困户18176人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打赢搬迁脱贫攻坚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中,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以建好一间房,发展好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产业,改善出行条件及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为举措,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961户3784人,目前,909户贫困户已实现脱贫退出。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2014年起实施高中免费入学,2016年启动实施14年免学费教育,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442.4万元、中职生资助金150.6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金4205.54万元、学前一年教育幼儿资助金46.87万元,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416.15万元,构建起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017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9%,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督导评估。21户贫困户94人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
  打赢基础建设脱贫攻坚战,夯实发展致富平台。抓住省、市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完成县乡道改造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启动建档立卡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直过民族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易地搬迁供水工程全面推进;自然村照明电、动力电以及建制村移动通信4G网络和广播电视全覆盖;争取国开行3.6亿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云投生态2.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七改三清”为主要内容,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全面建成垃圾池、焚烧炉、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打赢保障脱贫攻坚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率先实现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全托管;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县9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3605人次,住院总费用1729.55万元,通过基本医疗报销1284.23万元,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116.06万元,医疗救助111.97万元,政府兜底51.8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达90%以上。28种疾病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培养全科医生,对取得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自愿到建档立卡贫困村从事村医工作的,给予每人每年4000元共3年的学费补助;把符合兜底条件的五保、重度残疾和因病致贫对象的5280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和大病救助范围,确定低保对象7378户9995人,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返回
2025年07月14日  第792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双江打赢“五场硬仗”促脱贫

刊发时间:2018-05-08 A1版  作者:施春霞 【字体:大 中 小】

举全力   聚众智   战贫困

双江打赢“五场硬仗”促脱贫

  本报讯 (通讯员 施春霞) 自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双江自治县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举全力、聚众智、战贫困,坚决打赢“五场硬仗”,强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县脱贫6793户26107人,脱贫退出2个贫困乡(镇)、30个贫困村。
  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县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深入实施“产业兴县”战略,以“绣花”的功夫谋划好脱贫产业,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烤烟、冬早蔬菜等“短平快”种植养殖产业,培育发展咖啡(坚果)、生物药业等新兴产业,全县累计建成产业化基地150多万亩,贫困户人均产业化基地达9亩。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开展“千人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技能,使贫困户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探索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村党组织+贫困户+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资金注入收益分红、资产长期收益等方式,通过合同、协议等制度约束,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收益带动增收,实现贫困户均有1个以上稳定增收项目,2017年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4723户贫困户18176人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打赢搬迁脱贫攻坚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中,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以建好一间房,发展好一项以上增收致富产业,改善出行条件及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为举措,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961户3784人,目前,909户贫困户已实现脱贫退出。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2014年起实施高中免费入学,2016年启动实施14年免学费教育,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金442.4万元、中职生资助金150.65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金4205.54万元、学前一年教育幼儿资助金46.87万元,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416.15万元,构建起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资助体系,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017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初中毛入学率达99%,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全市首批通过国家督导评估。21户贫困户94人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
  打赢基础建设脱贫攻坚战,夯实发展致富平台。抓住省、市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完成县乡道改造和建制村通畅工程,启动建档立卡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直过民族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易地搬迁供水工程全面推进;自然村照明电、动力电以及建制村移动通信4G网络和广播电视全覆盖;争取国开行3.6亿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云投生态2.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七改三清”为主要内容,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全面建成垃圾池、焚烧炉、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
  打赢保障脱贫攻坚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率先实现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全托管;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县9家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3605人次,住院总费用1729.55万元,通过基本医疗报销1284.23万元,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116.06万元,医疗救助111.97万元,政府兜底51.8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住院治疗费用实际补偿达90%以上。28种疾病门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培养全科医生,对取得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自愿到建档立卡贫困村从事村医工作的,给予每人每年4000元共3年的学费补助;把符合兜底条件的五保、重度残疾和因病致贫对象的5280人全部纳入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和大病救助范围,确定低保对象7378户9995人,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