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组织力 合唱新山歌
——双江勐勐镇彝家村抓党建促脱贫
“头顶雾露脚踩霜,苦荞粑粑洋芋汤。脚踩霜压一尺五,头顶雾露三丈三。”山歌唱出了双江自治县勐勐镇彝家村恶劣的自然条件,也道出了彝家人的悲苦辛酸。直至2014年底,全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800人。
脱贫攻坚大会战打响后,村党总支下定决心,从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抓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7年底,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34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5.8%下降到2%。
党群合力建新村 新村呈现新气象
“这么大的新寨子,要盖百把间房,如果不是党支部和理事会领着干,现在我们不可能这样好吃好在!”易地扶贫搬迁户左二木说。
彝家村上平掌安置点是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涉及群众89户354人。2016年初,项目刚刚启动,村党总支就迅速把涉及搬迁的15名党员组织起来,先行成立安置点党支部。
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立即筹建安置点建房理事会,理事会牵头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降低成本费用。彝族老人李光明说:“我们彝家人老古辈子就互帮互助,这几年淡了些,这回搬迁盖房子,老传统又回来了。”
2017年11月20日,上平掌安置点最后一间安居房顺利竣工。2017年11月23日,彝家村上平掌新村集体“进新房”仪式在村民小组活动广场隆重举行,搬迁群众身着盛装,扶老携幼喜迁新居。
妇女组织挑重担 彝家旧貌换新颜
环境卫生“脏乱差”一直是彝家村的老大难问题。村党总支书记王顺斌说:“以前的方法太简单,路子不对,改变群众的习惯要有人教、有人管,还要有些基础条件。妇女最爱干净,这事让她们议议。”
村妇联经过反复商议讨论,向党总支提出建议:把彝家村划分为10个卫生片区,将公共区域包干到户,每个片区挑选1名妇女代表作为卫生监督管理员,负责组织本片区群众定期开展日常卫生保洁,同时督促各家各户做好自家庭院卫生和门前“三包”。此外,建议村党总支研究垃圾焚烧炉等建设。村党总支决定建立“党总支+理事会+妇女监督管理员+农户”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机制。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村党总支的决定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四位一体”环境卫生管理机制迅速运作起来。不久,村里建成垃圾焚烧炉1个,垃圾池18个、公厕5个,排污沟渠3公里,全村增花增果8000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彝家村里里外外大变样。
农户门前“三包”,划片包干负责,定期组织清扫,集中清运焚烧……彝家村彻底解决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问题。
团员青年写村史 算账对比感党恩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党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彝家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凝聚人心、铭记党恩,教育引导群众饮水思源、自立自强,村党总支决定依托村组活动场所,分别建设3个“村史室”。
村党总支决定把筹建“村史室”的任务交给村团委负责。村团委组建13个小分队,分别由13名团支部书记带队,走访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熟悉村庄历史的长者,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提供照片、文字、实物资料。按照“解放前、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四个部分,团员青年们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实物资料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用文字阐述变化,用物品承载历史,用图片记录进程。
“村史室”建成后,村党总支依托“村史室”,组织开展了“四算账四对比”活动,引导群众“算好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过去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每天晚上,“村史室”都聚满了人,看变化、做对比、算收入、话幸福,谈“惠在何处,福从何来”。“什么比金子贵,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好政策比金子贵。”彝族老人李文忠说。
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