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展望美丽中国新画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高度,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既揭示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的形势,又满怀信心地描绘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堪称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宣言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代价,江河不再清澈,天空不再湛蓝,青山绿水成为人们的孩童记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强烈生活需求。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先后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确立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据国家林业局统计,五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巨大变化。新造人工林4.47亿亩,人工林总面积已达10.4亿亩,位居全球之首;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五年间,40多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先后出台;五年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五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国土空间开发得到整体谋划;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必须承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经济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宏伟蓝图,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显著的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是警醒,更是告诫。显然,加快补齐生态短板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须攻克的难关,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答好的考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此种语境下,要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进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在新思想方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在新要求方面,明确了在“新社会矛盾”下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新目标方面,提出到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在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五年前,壮丽山河画卷徐徐展开,生态文明理念笔酣墨饱;五年后,美丽中国建设妙手丹青,下笔有神。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和政府实施社会治理的大事,但同样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用自备的菜篮或布袋买菜购物、及时切断家电电源、拧紧水龙头、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餐巾纸……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美丽中国加油吧!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不能凭一己之力,毫无顾忌地打破自然界的平衡。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将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无节制消耗资源,无限度破坏环境,导致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前,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艰巨性,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保护生态与发展完全可以共赢。如十堰近年来践行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调结构促转型,不仅环境状况越来越好,经济也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良好生态环境定将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