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刊发时间:2018-05-15 A1版  作者:赵淑芳 叶晓萌 赵文明

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沧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本报讯   (特约记者   赵淑芳   通讯员   叶晓萌   赵文明)   沧源自治县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目标,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打造出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样本。
  “我去年带头试种5亩羊肚菌,本来没抱多大希望,竟有6万多元的收入,真是太意外了。”糯掌村羊肚菌种植大户赵永华满脸幸福地说。
  糯掌村是沧源勐角乡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行政村,全村275户1056人,常年没有支柱产业、农民群众收入极低,在县、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引进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实体+农户”“党员+农户”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动员党员和带动贫困户种植羊肚菌,第一年全村共发展种植户41户168人,种植羊肚菌80亩,鲜货产量达7020斤,干货库存200.35斤,实现经济收入96万元,其中,群众收入57.6万元,户均实现增收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去年,我带动3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羊肚菌,没想到周期短、见效快,3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糯掌村党支部书记扎四乐滋滋地说,农户看到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决心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小康路越走越宽。
  同样位于该乡的翁丁村是目前云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近400年的建寨历史,干栏式的茅草房下生活着传承了4000多年佤族文化的阿佤人民,是集自然观光、民俗体验和民族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承载千年文化的地方,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学者纷纷前往。
  “近年来,来翁丁体验农家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德国、法国、瑞士、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客人都有,虽然有的语言不通,但他们来到这都非常喜欢。”翁丁村民杨建国款款道来,每到翁丁节庆活动,一位昆明老大爷都会带着朋友来二、三次,十五年来都这样。而且听说,村民到昆明看病,找他联系医院和医生,他都非常热心帮忙。
  依托独有的民族和文化旅游资源,翁丁村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建+旅游”新模式,以支部党员为骨干组建翁丁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完善“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动党员带头引导景区贫困户盘活闲置房屋资产和剩余土地,开办农家客栈和农家小卖部,变“死资源”为“活资产”,不断规范景区管理、产品开发、村落提质、旅游服务等,走出一条党建水平与旅游产业“双提升”的发展新路子,不仅带动群众发展,也给村民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据了解,2017年底翁丁村农家乐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13家,一天可容纳110个游客入住,实现旅游收入1572万元。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第7935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沧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刊发时间:2018-05-15 A1版  作者:赵淑芳 叶晓萌 赵文明 【字体:大 中 小】

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沧源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本报讯   (特约记者   赵淑芳   通讯员   叶晓萌   赵文明)   沧源自治县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目标,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推进“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全县打造出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样本。
  “我去年带头试种5亩羊肚菌,本来没抱多大希望,竟有6万多元的收入,真是太意外了。”糯掌村羊肚菌种植大户赵永华满脸幸福地说。
  糯掌村是沧源勐角乡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行政村,全村275户1056人,常年没有支柱产业、农民群众收入极低,在县、乡、村的共同努力下引进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经济实体+农户”“党员+农户”的方式,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动员党员和带动贫困户种植羊肚菌,第一年全村共发展种植户41户168人,种植羊肚菌80亩,鲜货产量达7020斤,干货库存200.35斤,实现经济收入96万元,其中,群众收入57.6万元,户均实现增收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
  “去年,我带动3户贫困户一起种植羊肚菌,没想到周期短、见效快,3户贫困户全部脱了贫。”糯掌村党支部书记扎四乐滋滋地说,农户看到羊肚菌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决心今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让小康路越走越宽。
  同样位于该乡的翁丁村是目前云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近400年的建寨历史,干栏式的茅草房下生活着传承了4000多年佤族文化的阿佤人民,是集自然观光、民俗体验和民族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承载千年文化的地方,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学者纷纷前往。
  “近年来,来翁丁体验农家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德国、法国、瑞士、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客人都有,虽然有的语言不通,但他们来到这都非常喜欢。”翁丁村民杨建国款款道来,每到翁丁节庆活动,一位昆明老大爷都会带着朋友来二、三次,十五年来都这样。而且听说,村民到昆明看病,找他联系医院和医生,他都非常热心帮忙。
  依托独有的民族和文化旅游资源,翁丁村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建+旅游”新模式,以支部党员为骨干组建翁丁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完善“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动党员带头引导景区贫困户盘活闲置房屋资产和剩余土地,开办农家客栈和农家小卖部,变“死资源”为“活资产”,不断规范景区管理、产品开发、村落提质、旅游服务等,走出一条党建水平与旅游产业“双提升”的发展新路子,不仅带动群众发展,也给村民提供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据了解,2017年底翁丁村农家乐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13家,一天可容纳110个游客入住,实现旅游收入157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