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亲

刊发时间:2018-05-27 A3版  作者:李加斌

  2018年1月1日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我对母亲的怀念镌刻心中,我一直在责怪母亲为什么不多分享几年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我的母亲于1937年10月14日出生于崇岗乡黑龙村小水井组,时逢动乱,民不聊生,外公外婆出身贫苦农家,老实憨厚,种几亩薄田难得温饱,贫穷的生长环境,蕴育了母亲一生勤劳节俭、宽容谦让的秉性。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生育七子一女,辛辛苦苦抚养长大我们长大。解放后,我们家被划归为富农,大集体的时候,父亲因是富农子女总是被生产队安排到最远、最难、最累的地方做农活,早出晚归,与我们兄妹相见的日子很少,照顾我们的重担就落在母亲那瘦弱的肩膀上,她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母亲艰苦朴素,奔波劳碌,历尽困苦,饱经沧桑,一世辛苦。八十一载平凡人生,诚恳待人,安分守己处事,以家为职,无愧于苍天厚土,慈恩美德,浩气千秋。
  我出生于70年代,母亲怀我时营养不足,我生下来身体非常瘦弱,经常生病,可谓是九死一生,母亲说我“命大”。我上边有四个哥一个姐,那个缺吃缺穿的年代,我出生后,母亲没有做过一天月子,就下地干活,挣公分养家。长年累月的辛劳,母亲得患上了很严重的风湿病、胃病,母亲说是“月苦病”。
  母亲虽然个子矮小,不识字,但是一个勤恳、节俭的人,辛勤劳动,从不乱花一分钱,样样都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母亲总是对旧的衣服舍不得丢,有时对破旧的衣服还进行缝补,在母亲的眼里,只要是不烂、不破都可以穿。锅底剩下的冷饭她总要刮得干干净净,不舍得浪费。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多了,吃穿都不愁,但母亲节俭的习惯永远不会改变。
  在那个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母亲总是日夜忙碌,吃苦受累,挨冻受饿,只为了让我们兄妹几个每天有吃有穿。记忆中,母亲把大锅盐、核桃仁、姜叶一起整碎,用来伴饭吃,感觉很好吃,有时我们一家人就吃这么一个菜。能吃上蚕豆米煮干板菜是最好的一道菜了,这个菜我永远也吃不腻,那可是妈妈的味道。
  母亲总是喜欢坐在我给她买的藤椅上,因为坐得高看得远的原故吧。她坐着能通过我家的小院场、透过猪圈的空隙,看到我从远方回来。只要我回到家,只见她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老茧的双手,还乐呵呵地硬撑着身体,忙前忙后的张罗着,总是把最好吃的做出来,像是招待“客人”一样,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煮出来吃,就是怕我吃不好。家里最好吃的火腿她总是留着,要等我回去时才会开,心里既高兴又蛮不是滋味。母亲会叫我“小老儿”,这是她对我的爱称,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关心爱护着我,直到生命的终点。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亲情啊!如今我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幸福了。我有很多话想对母亲倾诉,可惜母亲已在天堂。母亲走的这5个月,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一直处于悲痛之中。梳理母亲的照片,她的音容相貌,时时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
  母亲腿脚不便,但我每一次回家,她都会将我送到村口,直到不见我的身影,这是我和母亲多年来的告别方式,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次离家,家到村口会有三百多米的路程,我会将摩托车骑到村口等她,和我一起回家的妻子会留下来与母亲一起走路,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单独谈话的空间,其实也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一些安全、嘱咐的话语。走的时候我是不敢回头看的,怕看到母亲在远处送我的目光。
  母亲没有出过远门,她出门最远的地方就是来县城看我,这是她最骄傲的远行,每一次来县城最多和我住一个星期就要求回家,她心里念着与她相伴的小鸡、小猪,还有那里的田地和见证她慢慢变老的山山水水。
  母亲不是理发师,但她给我剪的“锅盖头”是我最帅的发型!母亲不是裁缝师,她一针一线为我缝补的补丁衣衫,是我穿过最时尚的服装!母亲为我做的“草鞋”,是我一生穿得最舒适、最踏实的鞋子,脚踏实地。
  作为儿子,我未对母亲尽到孝心而感到愧疚。现在,我已人到中年,安家立业,吃穿不愁,小日子过得很幸福。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没有改变过,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她花在我身上的心血是不可计数的,但我对母亲的关心却少之甚少。我总是以工作忙、要接送儿子上学、下雨路滑等为由很少回家。2018年的第一天晚饭后,母亲在家中不慎跌倒离我们而去,走的是那样快,走的是那样急,我头上的这片蓝天倒塌了,没有“妈”叫的日子空荡荡的,失去了牵挂,没有了奔头。她走前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她的“小老儿”诉说,这一切都未能如愿,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让我在伤痛和遗憾中度过。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没有留下感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生养可炫耀的子女。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以自己质朴的人生,诠释了世间的真善美。虽然我与母亲共同生活了43个春秋,但真正与她朝夕相处才是几个年头。因为工作长期在外,即便回家也是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我很羡慕父母健在的家庭,还有爹妈叫,孝敬父母不要等到明天。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第7947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忆母亲

刊发时间:2018-05-27 A3版  作者:李加斌 【字体:大 中 小】

  2018年1月1日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我对母亲的怀念镌刻心中,我一直在责怪母亲为什么不多分享几年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
  我的母亲于1937年10月14日出生于崇岗乡黑龙村小水井组,时逢动乱,民不聊生,外公外婆出身贫苦农家,老实憨厚,种几亩薄田难得温饱,贫穷的生长环境,蕴育了母亲一生勤劳节俭、宽容谦让的秉性。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我的父亲,母亲生育七子一女,辛辛苦苦抚养长大我们长大。解放后,我们家被划归为富农,大集体的时候,父亲因是富农子女总是被生产队安排到最远、最难、最累的地方做农活,早出晚归,与我们兄妹相见的日子很少,照顾我们的重担就落在母亲那瘦弱的肩膀上,她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母亲艰苦朴素,奔波劳碌,历尽困苦,饱经沧桑,一世辛苦。八十一载平凡人生,诚恳待人,安分守己处事,以家为职,无愧于苍天厚土,慈恩美德,浩气千秋。
  我出生于70年代,母亲怀我时营养不足,我生下来身体非常瘦弱,经常生病,可谓是九死一生,母亲说我“命大”。我上边有四个哥一个姐,那个缺吃缺穿的年代,我出生后,母亲没有做过一天月子,就下地干活,挣公分养家。长年累月的辛劳,母亲得患上了很严重的风湿病、胃病,母亲说是“月苦病”。
  母亲虽然个子矮小,不识字,但是一个勤恳、节俭的人,辛勤劳动,从不乱花一分钱,样样都精打细算,勤俭节约。母亲总是对旧的衣服舍不得丢,有时对破旧的衣服还进行缝补,在母亲的眼里,只要是不烂、不破都可以穿。锅底剩下的冷饭她总要刮得干干净净,不舍得浪费。现在我们的生活好多了,吃穿都不愁,但母亲节俭的习惯永远不会改变。
  在那个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母亲总是日夜忙碌,吃苦受累,挨冻受饿,只为了让我们兄妹几个每天有吃有穿。记忆中,母亲把大锅盐、核桃仁、姜叶一起整碎,用来伴饭吃,感觉很好吃,有时我们一家人就吃这么一个菜。能吃上蚕豆米煮干板菜是最好的一道菜了,这个菜我永远也吃不腻,那可是妈妈的味道。
  母亲总是喜欢坐在我给她买的藤椅上,因为坐得高看得远的原故吧。她坐着能通过我家的小院场、透过猪圈的空隙,看到我从远方回来。只要我回到家,只见她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老茧的双手,还乐呵呵地硬撑着身体,忙前忙后的张罗着,总是把最好吃的做出来,像是招待“客人”一样,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煮出来吃,就是怕我吃不好。家里最好吃的火腿她总是留着,要等我回去时才会开,心里既高兴又蛮不是滋味。母亲会叫我“小老儿”,这是她对我的爱称,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关心爱护着我,直到生命的终点。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亲情啊!如今我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幸福了。我有很多话想对母亲倾诉,可惜母亲已在天堂。母亲走的这5个月,我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一直处于悲痛之中。梳理母亲的照片,她的音容相貌,时时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
  母亲腿脚不便,但我每一次回家,她都会将我送到村口,直到不见我的身影,这是我和母亲多年来的告别方式,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次离家,家到村口会有三百多米的路程,我会将摩托车骑到村口等她,和我一起回家的妻子会留下来与母亲一起走路,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单独谈话的空间,其实也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一些安全、嘱咐的话语。走的时候我是不敢回头看的,怕看到母亲在远处送我的目光。
  母亲没有出过远门,她出门最远的地方就是来县城看我,这是她最骄傲的远行,每一次来县城最多和我住一个星期就要求回家,她心里念着与她相伴的小鸡、小猪,还有那里的田地和见证她慢慢变老的山山水水。
  母亲不是理发师,但她给我剪的“锅盖头”是我最帅的发型!母亲不是裁缝师,她一针一线为我缝补的补丁衣衫,是我穿过最时尚的服装!母亲为我做的“草鞋”,是我一生穿得最舒适、最踏实的鞋子,脚踏实地。
  作为儿子,我未对母亲尽到孝心而感到愧疚。现在,我已人到中年,安家立业,吃穿不愁,小日子过得很幸福。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没有改变过,在她眼里,我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她花在我身上的心血是不可计数的,但我对母亲的关心却少之甚少。我总是以工作忙、要接送儿子上学、下雨路滑等为由很少回家。2018年的第一天晚饭后,母亲在家中不慎跌倒离我们而去,走的是那样快,走的是那样急,我头上的这片蓝天倒塌了,没有“妈”叫的日子空荡荡的,失去了牵挂,没有了奔头。她走前肯定有许多话想对她的“小老儿”诉说,这一切都未能如愿,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给我留下深深的遗憾,让我在伤痛和遗憾中度过。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没有留下感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生养可炫耀的子女。她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以自己质朴的人生,诠释了世间的真善美。虽然我与母亲共同生活了43个春秋,但真正与她朝夕相处才是几个年头。因为工作长期在外,即便回家也是匆匆地来,匆匆地走!我很羡慕父母健在的家庭,还有爹妈叫,孝敬父母不要等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