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绿色发展 提升生活品质
沧源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本报讯 (通讯员 杨兴云) “现在的沧源县城,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竞放,让人赏心悦目。每天沿着司岗里大道散步,生活在这样的生态园林县城中,真是一种享受。”说起沧源自治县近年来的生活环境,市民李大妈笑容满面,感触颇深。
近年来,沧源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抓手,按照“世界佤乡、秘境边关、狂欢胜地、度假沧源”的品牌定位,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为载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统筹发展,与脱贫攻坚等工作有机结合,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市民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把整治“脏、乱、差”作为底线,在全县范围内,重点整治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乱排乱放等“脏、乱、差”问题,努力营造干净、整洁、优美、有序的城乡环境。今年以来,整治占道经营3105件、乱摆乱放1955件、乱贴乱画4707件、乱吐乱扔1384件、乱排乱倒1020件、乱搭乱建992件、重点区域脏迹1596件,清除县城垃圾7870吨,清理河道14.62公里,铺设人行道透水砖25000平方米,治理污水4.213万吨。按照“杜绝增量、消化存量、建立机制、确保长效”的总体目标,坚持依法治理、分类治理、联动共治、干部带头的原则,以全面推进和重点区域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两违”治理工作。目前,全县共涉及违法违规建筑面积13.4441万平方米,已完成治理11.2231万平方米。
按照“全城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镇全绿化、村庄林果化、田园景观化”的要求,以“森林社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为抓手,在县城各单位、企业、住宅小区、主要街道、公共休闲绿地和城市森林公园等区域合理配置景观树种,对城市绿化进行提质改造。先后完成广场路、街心花园、司岗里大道滨河景观工程、葫芦湖公园等绿化工程建设,并对街头绿地和隔离绿地等进行补植、补种和提质改造。目前,完成建成区园林绿化面积192.08公顷,建成绿地率35.0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51%,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1平方米/人;勐董镇、勐省镇增花、增绿5701株,完成投资148.04万元;投资1350多万元,新植叶子花球4134棵、补植566棵,移栽大花紫薇265棵、董棕77棵、小叶榕4棵、灯台树169棵、凤凰木26棵,新种植蓝花楹233棵、云南樱花69棵、冬樱花62棵。
依托乡村振兴、整乡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网建设与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全面抓实“七改三清”工作,农村环境进一步提升美化。完成了53个建制村51条514.7公里的道路建设,实现建制村通畅率100%,有效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733户,开工率117.15%。移动、电信、宽带网络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覆盖率100%。投资1210多万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建设48件,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已全面开工。在乡镇新建11个养殖小区,累计新建牲畜圈舍12740平方米,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化尸池11个,确保人畜分离比例100%。续建建制村水冲式公厕68座,新建自然村水冲式公厕217座,完成搬迁点沼气池建设60口。
以“洁净沧源”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建设。积极开展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农村清洁水源200余次。积极实施饮用水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设置规范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和警示牌。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规范处理甘蔗、烤烟、蔬菜、西瓜的农膜使用,全年农膜处理量约256.8吨,农膜回收率61%。结合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和“洁净田园”行动实施,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及其它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置,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深入乡(镇)开展以百草枯为重点的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整治行动,立案查处农药质量和标签不合格违法案件2起,简易程序处罚1起,没收违法所得及罚款8783元。认真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乡镇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78%,乡镇自来水供水设施覆盖率89%,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26.96公里,完成68个建制村驻地公厕项目续建工作,完成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生活垃圾焚烧炉招标工作,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