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刊发时间:2018-05-28 A3版  作者:李学芬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战略,农村繁荣与复兴被摆在了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日程。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引领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要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来抓,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四纳入”工作机制,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和活力。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把农村需要的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
  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战略,促进人才聚集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要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一是实施文化人才招聘工程。针对乡村文化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的问题,建立文化人才制度,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二是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定期对草根文化人才进行培养,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夯实基层发展基础。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

返回
2025年07月15日  第7948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刊发时间:2018-05-28 A3版  作者:李学芬 【字体:大 中 小】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战略,农村繁荣与复兴被摆在了全党全社会的重要工作日程。
  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引领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要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突出位置来抓,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四纳入”工作机制,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和活力。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把农村需要的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问题。
  实施乡村文化人才战略,促进人才聚集创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人才匮乏的问题,要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多措并举,挖掘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本土文化人才。一是实施文化人才招聘工程。针对乡村文化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的问题,建立文化人才制度,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从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管理队伍。二是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民间草根文化队伍建设。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定期对草根文化人才进行培养,引导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实施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对农村基层文化骨干、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夯实基层发展基础。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