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旺产业富万家
——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临翔区系列报道之三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华中科技大学到临翔区挂职副区长的吕洪良说。自定点帮扶临翔区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切实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扶贫,不断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在帮扶临翔区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紧紧扭住这个关键,不放手、不松手,努力开创精准扶贫新局面。
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与临翔区、云南裕元祥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拓展扶贫思维、创新扶贫方式,共同打造出了“心手相牵”扶贫专号普洱茶。这款茶的原料来源于全区10个乡(镇、街道)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毛茶销售,帮助农户实现收入162.3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企业+帮扶单位+建档立卡贫困户’ 的合作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传统产业,打响临翔普洱茶品牌,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吕洪良说,“心手相牵”扶贫专号普洱茶的净收益用于建立扶贫基金,专项用于临翔区精准扶贫。目前,该款茶已生产产品4.67吨、13093片;已实现销售额200万元,可划入扶贫基金60万元。
在“输血”和“造血”并重的扶贫开发道路上,华中科技大学永不止步。2017年,又继续与临翔区联合推出“10·17牵手号”扶贫普洱茶。这一次,双方协商选定了云南裕元祥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临沧市临茶印象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生产出五款不同价位的饼茶,并将净收益按一定比例捐入区级扶贫专户。目前,共生产饼茶24000片,线下通过义卖活动进行销售,线上依托“公益中国”“临农e购”网络平台进行推广。
产业扶贫结硕果,倾力帮扶见真情。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在脱贫攻坚一线,见证了临翔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五年来,华中科技大学先后挂钩博尚镇勐准村、蚂蚁堆乡蚂蚁堆村,派驻中坚骨干担任第一书记,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地帮助群众发展产业。
华中科技大学在挂钩勐准村时,驻村第一书记是蒋文海。群众病了,他帮治病;需要修路,他带头捐钱;大忙时节,他主动帮忙发展产业……蒋文海在两年时间里,解决了许多勐准村之前想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协调修复了涉及450亩农田灌溉的水毁堤坝;安装了两个自然村的太阳能路灯;发动一个村民小组的村民自掏腰包投工投劳硬化入户路……
“烤烟移栽是件力气活,村里不少贫困户劳动力不足,我多去帮他们一点,收成就能好一些。”蒋文海认为,要彻底拔出穷根,就得发展产业,就得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于是,他积极向村民传授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带领群众发展烤烟产业、油菜产业、核桃产业,大力推广长寿仁豌豆种植,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第一书记的分内之事。在驻村期间,蒋文海充分盘活资源,倾心尽力履职,在勐准村援建了一座造价8.8万元的标准化核桃烘烤房,改变了村民低价出售核桃青果的销售模式,每年让村民至少增加20%左右的收入;募捐建立全区第一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开辟了农特产品销售的新渠道,从2017年3月到11月底,短短8个月,农特产品销售额就达到5万余元。
“驻村工作确实很辛苦,但是日积月累的感情积淀之后,就不觉得苦了。”蒋文海笑着说:“尤其是看到群众的日子慢慢殷实起来,更是觉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7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针对贫困对象动态调整后,蚂蚁堆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量增加的现状,临翔区提出第一书记驻村调整的建议。华中科技大学及时将第一书记驻村,从博尚镇勐准村调整到蚂蚁堆乡蚂蚁堆村。当年,第一书记蒋文海派驻期满返校,由宋建涛进驻接过沉甸甸的担子。
胸怀造福边疆贫困山区群众的理想,宋建涛风尘仆仆地来到蚂蚁堆乡蚂蚁堆村。顾不上沿途的奔波劳累,他一到驻地,就开始了解村情民意、走访调研。在全村838户2751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998人,是蚂蚁堆乡四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
“宋书记的工作干劲,真是令人佩服,他是个一心一意为群众干实事的人,我们村的群众都非常喜欢他、信赖他。”蚂蚁堆村大田组组长石合海说。
“他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很快就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蚂蚁堆村支书施正权对宋建涛评价说,像他那样务实的工作队员,确实很少见。
“要脱贫,要振兴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打头阵,村里不缺产业,缺的是精深加工,这导致了农民辛苦多、收入少。”宋建涛说,蚂蚁堆村不仅家家种有普洱茶树,而且很多还是老树、古树,茶叶质量很好,但是,村里乡里却没有一个成熟的茶叶加工厂,“在充分讨论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建设一个村集体经济的茶厂。”
说建就建,说干就干,敲定建设茶厂的事宜之后,宋建涛承担起了筹资的责任。筹资路上,困难重重,宋建涛四处奔波着。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妻子二胎已临产。作为丈夫,照顾妻子生产是理所当然;作为第一书记,推动工作落实是职责使命。
就这样,宋建涛一边数着妻子临产剩余的时日;一边奋不顾身地忙着筹建茶厂的事情。直到除夕前夜才回到家,宋建涛看到十岁的女儿缝制了一个小枕头,上面绣了一个戴着眼镜的人。女儿告诉他,那个人就是爸爸,想爸爸的时候,就抱着枕头入睡。
“那种感觉,五味杂陈,很是煎熬,但是一想到家人作出的牺牲,就浑身都充满了力量。”宋建涛哽咽地说:“我必须做出点事情来,不然的话,对不起家人的付出,也对不起群众的信任,更对不起组织和学校的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也能磨成针。在华中科技大学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学校产业集团协调了6家企业联合全额捐资360万元,建设集初制、精制、体验制作于一体的年产100吨规模的综合性茶叶加工厂。同时,通过产业集团、后勤集团和地方校友会等渠道,初步协调解决了茶叶的销路问题。
“这个项目,是蚂蚁堆村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施正权说。据介绍,蚂蚁堆茶厂2018年3月17日正式建成,是全乡唯一的茶庄园标准化精制厂,辐射全乡14个行政村,覆盖24000余亩茶叶基地,其中覆盖蚂蚁堆村茶叶面积2870亩,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998人。
“在经营管理上,茶厂以“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运作。”宋建涛说,蚂蚁堆茶厂建成将有效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助推群众增收致富。
高校与地方携手,奋战脱贫第一线。五年来,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定点帮扶下,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乡村美丽的图景,正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临翔大地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