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开辟新天地
——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临翔区系列报道之四
科技与经济对接,科技与健康对接,科技与社会对接……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最大的办学特色。充分运用科技力量,全面进行精准扶贫……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最为突出的帮扶亮点之一。
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与临翔区通过协商,签订了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共建协议。2017年7月,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云南省科技厅通过专家咨询答辩,同年9月得到省科技厅的批复,成为云南省首个学校与政府共同组建的综合服务型院士(专家)工作站。
在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以余龙江教授为负责人的专家团队,主要致力于优质金线莲规模化繁育及标准化种植与精深加工方面的研究。
金线莲是名贵的中草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临翔区自然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四季气候温和,发展林下种植金线莲的优势非常突出。瞄准临翔区的扶贫需求和金线莲的发展前景,华中科技大学依托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积极开展金线莲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夏日午后,走进地处博尚镇的临沧润翔金线莲种植有限公司金线莲组培室,记者看到,罐装的金线莲苗,整齐地排列在柜架上,长势喜人。“不仅组培室的苗长得好,而且移栽到基地的苗,也长得特别好。”负责看守组培室的工作人员介绍。
“从目前情况看,试种非常成功,成活率高达98%;经过化验,药物的有效成分大大超过福建仿生种植的金线莲。”公司负责生产、销售的经理陈永华说,为确保试种成功,在华中科技大学专家余龙江、付春华教授的指导下,选取了同等海拔、不同覆荫度的5块林地,种植了4亩金线莲。
以科技为支撑,以“政府+高校+企业”为平台,金线莲种植在临翔区探索出有效的经验。这条经验就是:地方“帮”。党委政府给予资金、项目、政策的扶持,推动企业发展;高校“助”。派出专家团队实地调研、考察、指导、培训组培室试范和林下试范种植;企业“做”。建设组培室,调试、添置组培室相关设备器材,积极进行试验示范和种植推广;基地“实”。建成组培室2800平方米,练苗棚2个、共400平方米,种植棚3200平方米;农户“惠”。在组培成功和林下试范经验基础上,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发展种植金线莲,使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
据统计,从2017年初建设组培室开始,金线莲试验示范性种植和推广共投入建设资金410.6万元,采收鲜品5981.28斤,烘烤干品619.35斤。
茶叶是临翔区的重要资源,全区有茶园近25万亩。但是,在茶叶加工技术上,临翔区显然是相对滞后的。
哪里有薄弱环节,哪里就有需求,哪里就是需要帮扶的地方。在承担金线莲项目研究的同时,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余龙江教授负责的专家团队,还致力于高品质纯净普洱熟茶可控发酵生产的探索和实践。
在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云南裕元祥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分别于2017年5月18日、2017年8月5日、2018年1月5日启动三次试生产。并在第三次试生产中取得成功,具体数据为,发酵前原茶多酚含为24.6%,发酵后茶多酚为13.25%,符合GB/T22111—2008标准要求(发酵后茶多酚≦15%)。
“宏观方面已经没有多少问题,目前,专家们正在对微观方面进行完善。”华中科技大学到临翔区挂职副区长的吕洪良说,该项目研究成功后,将会在茶厂里进行规模化生产,切实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华中科技大学临翔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7年揭牌,在临翔区工作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历时三年。院士(专家)工作站里共有6支专家团队,除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余龙江教授为负责人的专家团队外,还有以耿虹教授为负责人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以公卫学院陈秋生教授和校医院孟浦院长为首的健康扶贫团队、以乔瑜教授为主导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团队、以陈汉平教授带领的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团队和以胡智泉教授为负责人的环境治理团队。
在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临翔区过程中,6支专家团队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以科技为支撑,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中,环境治理专家团队,对临翔区玉龙湖的水环境治理恢复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半年时间生态工程治理,使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上升为现在的三类水体。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团队,根据前期经验,以易用、适用、实用为原则,完成了技术改进和完善工作,提出了采用组装式结构、轻量化措施,实现秸秆就近、就地消纳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