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规划准
——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临翔区系列报道之五
重温入党誓词,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选举产生第一届支委会,交流学习心得和近期工作情况,以及下步工作打算……这是2018年2月,华翔党支部成立当天,所开展的党员活动。
华翔党支部是一个功能型党支部,也是临沧市第一个“候鸟党支部”,支部的党员都是从华中科技大学“飞”到临翔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党员。
党支部成立后,华中科技大学派驻临翔区的党员,在所驻单位学习、工作、参加组织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按照“支部+支部”的形式,不定期与当地一些党支部开展党员活动,有效地破解了上级党组织下派基层的党员组织生活难落实、党员活动难开展、党员作用难发挥的“三难”问题。
“有时工作上会遇到一些困难,通过支部活动的开展,可以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化解。”华中科技大学到临翔区一中支教的林天培说:“党支部对调动我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支部+支部’活动的开展,为当地解决一些实际难题。”
自定点挂钩帮扶临翔区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尤为注重派出党员干部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华中科技大学在临翔区开展的扶贫工作,很多是在党建力量助推下达成共识和出色完成的。其中,规划扶贫便是典型的一例。
2016年,根据临翔区的扶贫需求,华中科技大学整合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学科资源,组成规划团队,先后5次深入5个乡12个村调研,因地制宜,为5个乡2个村分别编制完成生态型、实效型、发展型和特色型规划。同时,指导当地修 复生态系统,保护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村落,加速当地棚户区改造,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小而美”“小而宜居”的特色城镇。当年,该项目荣获教育部第一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目前,这些规划已经成为当地村镇建设的示范。”华中科技大学到临翔区挂职副区长的吕洪良介绍,规划在扶贫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华中科技大学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这个关键的靶心,不断整合资源,并把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在扶贫的道路上,没有轻松和写意,只有责任与担当。2017年,结合临翔区民族特色,华中科技大学把规划的目光,聚集在南美乡民族文化村镇规划上。
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团队重点以南美拉祜族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建造技艺传承的“栅片房 ”及“火塘客厅”特色文化为对象,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扶贫。同时,围绕文化自信,充分发掘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内涵,切实服务临翔区旅游经济发展。当年,该项目荣列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资助项目。
商讨扶贫措施,力求精准规划。在党支部的活动上,华中科技大学派驻临翔区帮扶的党员,经常对此作深入交流和探讨。目前,除对村镇规划建设外,规划专家团队还对临翔区环境治理进行规划指导,完成临翔区西环路环境整治规划;完成临翔区一中校园发展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
“在临翔工作,时刻感受到边疆干部群众对挂职干部的关心支持,时刻感受到华中科技大学是我们的强大后盾。”吕洪良说,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派出长期驻临翔区挂职干部及学生共9人,为了强化向心力,高度凝聚共识,他们及时成立华翔党支部,定期开展活动,交流扶贫工作。据介绍,华翔党支部的成立,对探索上级单位临时派驻 的党员党组织关系、组织生活的有效接转,对探索基层党组织由“传统型”转向“开放型”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13年到2018年,漫漫五年时光,华中科技大学始终如一,持续发力,在广袤临翔这片热土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收获着付出之后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