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断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为党管档 为国守史 为民服务
我市不断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
本报讯 (通讯员 杨 炜 殷重阳)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沧档案部门坚守“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大力弘扬“临沧作风”,倡导“兰台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市档案事业硕果累累。1999、2004、2007年,市档案局分别被省人事厅、省档案局表彰为先进集体1次、授予集体二等功2次;2012、2015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并受表彰;2013年7月通过国家档案局国家综合档案馆二级测评,被云南省档案局授予“省级示范档案馆”荣誉;2014年被命名为云南省“三生教育”实践基地;自1988年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以来,我市档案局先后被命名为县级、地级文明单位,1997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1年来持续巩固了精神文明创建成果。
自“十二五”启动中西部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以来,8县(区)县级档案馆全部列入国家中西部地区新馆建设项目进行新建,6个县档案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临翔区、耿马馆正在建设,年底可竣工验收。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馆藏档案的安全保管得到保障。
“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全市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规划,各级机关单位普遍开展文件级目录数据录入,市档案馆建立数字化加工场所和异质异地备份中心。截至目前,我市档案馆共完成机读目录数据录入130万条,原文数字化加工823万页,数据量达100T,一批数字化成果已投入使用,服务效率得到提升。
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要求,市、县(区)档案馆加大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力度。全市档案馆馆藏总量由1978年的3.6万多卷,增加到目前的63万多卷(盒)382万多件,特色档案总量达2.7万多卷(盒)33万多件,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临沧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市档案馆先后为5000多名企业下岗职工、100多名上海、四川知青、1000多名老干部落实身份、确认工龄、解决待遇等问题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十二五”以来,共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利用1.1万多人次,查阅7.7万多卷次,免费复印档案近10万页。
充分利用馆藏档案,进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把“档案库”变成了“思想库”。近几年来,我市档案局先后汇编出版《佤山幸福工程的记忆》《葫芦花开》《滇缅铁路资料汇编》等编研成果,以自编、参编等形式,编辑或出版了高质量的编研成果40多种近300万字。编辑《档案信息参阅》共56期,专门送市级领导参阅,深受好评。
市档案馆以馆藏档案为载体,以悠久历史、英雄人民、光辉历程、丰硕茶业、特色文化、和谐家园六个专题内容,于2008年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现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为社会各界、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学习活动的场所,成为市内外来宾了解临沧的窗口,成为爱国爱家乡的重要载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实践。目前,累计接待参观达265场次,1.8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