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路局敢叫大山变通途
发挥行业优势 打牢精准基础
省公路局敢叫大山变通途
本报讯 (记者 李正文 通讯员 字付荣)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虽已盛传多年,而对于如今的永德县大雪山乡来说并不过时。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挂钩大雪山乡大炉厂村和曼来村的云南省公路局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把“精准”的着力点放在农村公路通畅建设上,为当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
“喏,我的小腿上留下的疤痕,就是几年前在泥土路上骑摩托车时被排气管烫伤的。”大炉厂村委会主任茶新武说,“现在,柏油路修好了,既宽畅、又安全,骑摩托车跌倒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历史。”事实上,从大炉厂到振清二级路的这段农村公路多年前就修通了。由于是土路,晴天通、下雨阻,安全事故频发,一直困扰着当地村民出行;同时,因为泥滑路烂,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户的产业发展,还影响村里的新民居建设。“2015年,省公路局领导第一次来我们村时恰逢雨季,他们的越野车卡在半路,我安排两辆摩托车去接。”大炉厂村支书林正强说,“公路局领导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太难走了,这条路得修。’”要修就修最好的,省公路局领导向村民保证——要在崇山峻岭间,修建一条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柏油公路。但一算账,这条路的概算投资高达3000多万元,对于身居大山的村民而言,这么大的投入简直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2015年11月30日,南掌河至大岩房村委会、放牛场至大炉厂村委会四级油路建设工程在村民疑惑的目光中开工。2017年1月17日,全长36.73公里,总投资达3268.9万元的柏油路建成通车。大岩房村村民朱昌旺说:“省公路局虽然不挂钩我们村,但我们还是从中受益。我所在的自然村,过去几乎没有砖混房。公路等级提高后,建房材料运输成本大幅下降。目前,这里已经建成砖混新民居50多幢。另外,村里的孩子们外出上学更方便了。过去,我们骑摩托车送娃娃去大雪山中学至少要3个小时,现在只需1个半小时就到了。”
除了修建等级高的柏油路,兴修村组道路并做好相关配套工程也特别重要。省公路局对曼来村和大炉厂村的村组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工程总投资1316万元,已完成投入使用。另外,大岩房线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计划资金200万元;曼来线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及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计划资金69万元,这两个项目计划由省公路局农村处下达到永德县交通运输管理局,由“公路通畅工程指挥部”代建。班卡乡至大炉厂村大平掌组路面改造工程,项目资金120万元,计划已下达永德县交通运输管理局并由该局组织实施。
省公路局驻大炉厂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赵爱雄说,“建设大山交通‘主动脉’,打通进村入户‘最后100米’硬板路并非最终目标,让深山老百姓都能脱贫致富,才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因此,党的建设、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必须统筹兼顾。”抓党建,首先要解决党员的活动场地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省公路局共投资近500万元完成曼来村苦竹棚、马鹿山和大炉厂村荒田、大平掌共4个党员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大炉厂村委会改造项目和农特产品集贸交易中心建设并配套公共厕所、篮球场等附属工程建设。在大炉厂村,省公路局投入10多万元建成200亩野生茶基地,其中涉及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志与扶智’并重,是党中央的号召,也是我们省局党委抓实脱贫攻坚的基本遵循。”省公路局驻曼来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郝劲舟说:“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就业创业;尊师重教,培养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等民生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省公路局出资30余万元组织27名村民参加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举行的摩托车维修,挖掘机、装载机操作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四级山岭油路已经通车,省公路局计划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公路养护知识及技能培训,以每月每公里200元的标准发放工资,在扩大群众就业的同时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的后顾之忧;开展“爱心传递、情满雪山”助学捐赠活动,为曼来完小、大炉厂完小学生购买校服35000元、购买体育文具用品50900元,为曼来完小捐赠资金12600.6元,为大炉厂完小捐赠资金1260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