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民富幸福来
——石佛洞村党建扶贫“双推进”效果好
牲畜有厩,垃圾定点,柴草垛外迁;水泥路旁,华灯明亮,绿树排成行;农家书屋,文艺宣传,群众学习忙……近年来,耿马自治县石佛洞村通过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工程,摘掉了穷帽,焕发了新颜,踏上了小康路。
支部引领,脱贫路上“跑得快”
石佛洞村是一个典型的佤族村寨,全村1969人,佤族占了九成多。在脱贫过程中,村党总支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体系,成立了西念冉农村产业合作社,1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参加合作社。在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带领下,全村4800亩甘蔗的年入榨量逐年攀升到2.1万吨。玉米、冬早蔬菜、生猪和肉牛养殖、经济林果等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石佛洞村整村脱贫摘帽,并成为耿马县首批党建示范村之一。
围绕贫困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网难”问题,石佛洞村党总支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村道路实现硬板化,彻底改变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双脚泥”的情形。家家用上洁净安全的饮用水,村卫生室和学校也接上了网络宽带,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石佛洞村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堡垒,突出便民服务大厅服务功能,推动“一站式服务”“民事代办点”全面落地见效,建成1个为民服务站、6个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和6个民事代办点,受理便民服务事项48项,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党员示范,脱贫致富“领头雁”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石佛洞村党总支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及党员示范户挂钩帮扶制度,每名党员至少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永芒弄组党员李三块引进良种猪20多头,年出栏150头,并以赊销仔猪、免费上门服务等方式帮扶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永儒厍组党员罗进腾带头种了100多亩桉树,5年投产后收入达到50多万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种植经济林木的积极性。决心留在家乡发展的赵新荣已有十几年外出务工的经历,被村民推选为永目别组的组长后,利用当地适宜的气候,带领村民发展菠萝蜜、澳洲坚果等经济林果。
在石佛洞村,帮群众建房、谋产业致富,党员干部比群众还上心。他们对挂钩帮扶的贫困户开列贫困问题清单,帮助制定脱贫计划,为每户贫困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县委组织部和挂钩帮扶石佛洞村的县人民法院积极为村委会配置电脑、桌椅,改善村里的办公条件,并在生产技术、物资扶持、产品市场信息、劳务输出和平安建设上给予农民群众力所能及的帮扶。
文化引领,佤山乡村“美起来”
走进石佛洞村,房子新了,村子美了,文化院墙、休闲广场、农村书屋,充实着村民的精神生活。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活跃度,塑造了石佛洞村一方水土的精气神。
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石佛洞村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立足资源禀赋,全面提升乡村的空间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按照“生态立村,绿色发展”的理念,将生态资源与石佛洞遗址文化、佤族文化紧密结合,将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相融合,大力实施南碧河道治理,开办农家乐客栈,编制佤族织锦、牛肚毯等民族手工艺品。
石佛洞村把村史室建设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聚合点,以文字描述、文化遗存、图文并茂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村情村史、风俗民情、地方名人、村规民约等本土文化,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主题实践活动,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此外,石佛洞村党总支将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组建6支政策宣传队和文艺表演队,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宣传教育、环境整治、邻里互助、民风教化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