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群众主体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刊发时间:2018-07-02 A3版  作者:杨文权

  深度贫困地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扶贫与扶智的同频共振?笔者结合沧源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情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为如期实现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沧源县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全面营造脱贫浓厚氛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沧源县积极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向贫困群众印发脱贫攻坚读物、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宣讲、编创作品巡回演出、开通扶贫咨询电话、开设“佤山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措施,在全县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浓厚氛围。在贫困村寨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在村寨入口、村道两旁、村寨公共活动场所、农家房前屋后刷写标语,制作反映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的电视专题片、微电影、微视频、主题歌谣、文艺短剧、小品,开展送戏下乡,推动“自强、诚信、感恩”意识入脑入心。
  深入开展脱贫示范引领。 从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引路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志气扶贫”,着力破解部分贫困群众目标不清、志气不足导致的“不敢脱贫”等突出问题,激发贫困户脱贫的精气神。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发挥县报《阿佤山》、沧源广播电视台、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网、《佤山手机报》、微博沧源、微信和党政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作用,紧紧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解答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脱贫攻坚、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以脱贫户现身说法、选树脱贫先进典型、为脱贫户颁发脱贫光荣牌证等方式,树立脱贫光荣守贫可耻的意识,激发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自强脱贫。强化保障脱贫举措落实 。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做实做细到户脱贫帮扶措施规划。在工作开展中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贫困现状,对应制定发展生产、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增收、发展教育、健康救助、社会保障兜底、生态补偿“七个一批”扶贫路径,做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这一过程。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创新产业发展组织模式,按照集约化、组织化、合作化、多元化的要求,以集体经济全面增收为抓手,因地制宜逐村制定和落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逐步形成“一产多策、一村多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采取“村委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织每个村或每个村寨至少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发挥当地种植养殖大户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以贫困户土地入股、服务入股、劳力入股等合作方式加入合作社,着力解决贫困户无致富点子、无增收项目和技能、无资金保障等问题,全面提高产业发展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增强脱贫后续巩固能力。巩固提升股份合作经济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群众的“1+X”帮带模式,成立帮带型专业合作社,为每个专业合作社补助协调贷款10—20万元,催生了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对无劳动力、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大力支持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帮扶资金等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充分体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产业的组织化领导,建立、优化劳动力资源、劳务信息数据库,将务工人员按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年龄及技术特长、求职意向进行分类实行网络操作,建立专门的中介组织或劳务输出平台,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时组织全县劳动力输出。走“培训+输出”的路子,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输出务工人员素质;立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和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02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8505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600元。
  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积极倡导群众移风易俗,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充分利用好党员大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建立好《村规民约》,加大“文明新风”典型表彰宣传,通过示范带动,教育引导好身边的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家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
  筑牢筑强组织战斗堡垒 。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破解抓手不足问题。按照“一个规划统领、五双联动推进(机关党建与基层党建双联动、扶持项目与股份合作双联动、党的建设与群团建设双联动、党员示范与群众致富双联动、驻地军警与村党组织双联动)、十项工程托底(组织覆盖、支部堡垒、阵地延伸、组织创收、产业示范、和谐村寨、优质服务、素质提升、党员先锋、干部培养)”的思路,全面推开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建立激励机制,破解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通过“财政资金增补+集体经营性收入做绩效”的方式,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县级财政困难的前提下,增加预算440万元用于增加村组干部待遇补贴,村(社区)干部每月增加200元,村(居)民小组干部每年增加1000元;出台《沧源佤族自治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收益纳入村组干部绩效的分配办法(试行)》,鼓励把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作为村干部、村“两委”委员、组干部和村各大员的绩效,全面调动村组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筑牢党建阵地,破解组织力不强问题。推行“123”党建新模式,提升组织能力。“1”是建立一套机制,通过完善党群共建机制、建立农村资源整合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实行目标倒逼机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组织力;“2”是用活村组“两个阵地”,建成活动场所653个,覆盖916个村(居)民小组,6144名党员和13.4万名群众,实现全覆盖;“3”是关爱老党员、培养年轻党员、扶持致富带头人,建立党员临时救助金,1300名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每年有600元的关爱资金,组织275名老村干部到昆明考察,投入300多万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做法得到省、市委组织部的认可并推广。

返回
2025年07月16日  第7983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突出群众主体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刊发时间:2018-07-02 A3版  作者:杨文权 【字体:大 中 小】

  深度贫困地区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扶贫与扶智的同频共振?笔者结合沧源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情况,谈点粗浅的认识。
  为如期实现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沧源县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全面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全面营造脱贫浓厚氛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沧源县积极营造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通过在主流媒体开设“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向贫困群众印发脱贫攻坚读物、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宣讲、编创作品巡回演出、开通扶贫咨询电话、开设“佤山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措施,在全县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的浓厚氛围。在贫困村寨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在村寨入口、村道两旁、村寨公共活动场所、农家房前屋后刷写标语,制作反映脱贫攻坚奋斗历程的电视专题片、微电影、微视频、主题歌谣、文艺短剧、小品,开展送戏下乡,推动“自强、诚信、感恩”意识入脑入心。
  深入开展脱贫示范引领。 从宣传引导、励志教育、典型引路三个方面入手,实施“志气扶贫”,着力破解部分贫困群众目标不清、志气不足导致的“不敢脱贫”等突出问题,激发贫困户脱贫的精气神。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发挥县报《阿佤山》、沧源广播电视台、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网、《佤山手机报》、微博沧源、微信和党政移动客户端等媒体平台作用,紧紧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解答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脱贫攻坚、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以脱贫户现身说法、选树脱贫先进典型、为脱贫户颁发脱贫光荣牌证等方式,树立脱贫光荣守贫可耻的意识,激发贫困群众不甘落后、自强脱贫。强化保障脱贫举措落实 。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做实做细到户脱贫帮扶措施规划。在工作开展中精准掌握贫困户的贫困现状,对应制定发展生产、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增收、发展教育、健康救助、社会保障兜底、生态补偿“七个一批”扶贫路径,做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这一过程。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创新产业发展组织模式,按照集约化、组织化、合作化、多元化的要求,以集体经济全面增收为抓手,因地制宜逐村制定和落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逐步形成“一产多策、一村多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采取“村委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织每个村或每个村寨至少成立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发挥当地种植养殖大户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以贫困户土地入股、服务入股、劳力入股等合作方式加入合作社,着力解决贫困户无致富点子、无增收项目和技能、无资金保障等问题,全面提高产业发展集约化、组织化程度,增强脱贫后续巩固能力。巩固提升股份合作经济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群众的“1+X”帮带模式,成立帮带型专业合作社,为每个专业合作社补助协调贷款10—20万元,催生了一批组织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对无劳动力、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大力支持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帮扶资金等入股的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充分体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产业的组织化领导,建立、优化劳动力资源、劳务信息数据库,将务工人员按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年龄及技术特长、求职意向进行分类实行网络操作,建立专门的中介组织或劳务输出平台,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及时组织全县劳动力输出。走“培训+输出”的路子,持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输出务工人员素质;立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和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全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02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就业8505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600元。
  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积极倡导群众移风易俗,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充分利用好党员大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建立好《村规民约》,加大“文明新风”典型表彰宣传,通过示范带动,教育引导好身边的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家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
  筑牢筑强组织战斗堡垒 。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破解抓手不足问题。按照“一个规划统领、五双联动推进(机关党建与基层党建双联动、扶持项目与股份合作双联动、党的建设与群团建设双联动、党员示范与群众致富双联动、驻地军警与村党组织双联动)、十项工程托底(组织覆盖、支部堡垒、阵地延伸、组织创收、产业示范、和谐村寨、优质服务、素质提升、党员先锋、干部培养)”的思路,全面推开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
  建立激励机制,破解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通过“财政资金增补+集体经营性收入做绩效”的方式,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县级财政困难的前提下,增加预算440万元用于增加村组干部待遇补贴,村(社区)干部每月增加200元,村(居)民小组干部每年增加1000元;出台《沧源佤族自治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收益纳入村组干部绩效的分配办法(试行)》,鼓励把集体的经营性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作为村干部、村“两委”委员、组干部和村各大员的绩效,全面调动村组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筑牢党建阵地,破解组织力不强问题。推行“123”党建新模式,提升组织能力。“1”是建立一套机制,通过完善党群共建机制、建立农村资源整合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模式、实行目标倒逼机制、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组织力;“2”是用活村组“两个阵地”,建成活动场所653个,覆盖916个村(居)民小组,6144名党员和13.4万名群众,实现全覆盖;“3”是关爱老党员、培养年轻党员、扶持致富带头人,建立党员临时救助金,1300名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每年有600元的关爱资金,组织275名老村干部到昆明考察,投入300多万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做法得到省、市委组织部的认可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