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蝶变”展新颜

—— 镇康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塑造软实力
刊发时间:2018-07-08 A1版  作者:李建军 段彩霞

  一幢幢崭新的二层小楼伫立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宽敞洁净的硬板路绕村而过,一盏盏排列整齐的太阳能灯闪现着现代化气息……走进镇康县忙丙乡帮海村豹子洞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与偏远山区村寨联系起来,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文明城市。
  “原来我们居住的余家田和白房寨自然村山高坡陡,滑坡严重,人居环境非常差,由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从那里搬迁出来后,人人都树立‘创建洁净村庄’理念,将村里生活区和养殖区分离,现在整个安置点干净整洁……”讲起村里人居环境的变化,村民李国华感慨万分。
  豹子洞山安置点只是镇康县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作为提升镇康发展软实力、塑造镇康形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载体来抓,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镇为突破口,不断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施进度,全县7乡(镇)“一水两污”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和美化亮化等工程已全面完成,村级提升人居环境工程正在深入推进,“小而干净、小而美丽、小而宜居”的美丽小镇已经建成,全县7乡(镇)所在地和广大农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全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大事来抓。实行双组长领导工作机制,成立领导组,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全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建立处级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明确由1名县委领导挂钩1个乡(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明确村组干部具体职责,层层压实责任,把任务落实到人。同时,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牢固树立“没有规划是破坏,规划不好是浪费”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结合村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加快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处理、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促进“多规合一”。乡(镇)在融入全县“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五年人居环境提升、乡(镇)三年行动、公厕建设、兴边富民三年行动和脱贫功坚等政策措施,着力打造“基础完善、功能齐全、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村庄在全面落实“七改三清”任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产业旺、生态美、民风淳、治安好、生活富”的美丽宜居乡村。同时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建立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公开公示、规划督察员、农村土地规划建设专员、责任追究等制度。全县乡(镇)和村庄全部做到先规划后建设,确保乡(镇)建设规范有序。
  切实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资金的最大化效益,避免 “撒胡椒面”式的投资建设确保工程建出实效。全县整合棚户区改造配套资金8000万元、道路交通项目资金4000万元和省级人居环境补助资金1480万元,集中对7乡(镇)“一水两污”、集镇道路、地下管网、人行道和镇区公厕进行建设;申报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亿元,集中用于对全县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道路、农村饮水、污水收集、垃圾处理、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通过科学整合各类项目,集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集镇更加美丽、更具特色。全县乡(镇)雨污分流工作也在全市率先实现集镇建成区全覆盖。
  坚持创建与管理并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逐级制定长效管理制度,推动城镇和村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乡(镇)设立城镇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全面落实村庄保洁制度,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村民包干负责等方式,加大村庄保洁员队伍建设,全县村庄保洁员制度覆盖率100%;探索推行村庄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全县各村制定了农村垃圾保洁村规民约和收费标准,按照“谁产生、谁处理”的原则,农村各户产生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费用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各出一点,农户承担一点。全县实现垃圾有效治理自然村539个;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

返回
2025年07月16日  第7989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城乡“蝶变”展新颜

—— 镇康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塑造软实力

刊发时间:2018-07-08 A1版  作者:李建军 段彩霞 【字体:大 中 小】

  一幢幢崭新的二层小楼伫立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宽敞洁净的硬板路绕村而过,一盏盏排列整齐的太阳能灯闪现着现代化气息……走进镇康县忙丙乡帮海村豹子洞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眼前的一切让人难以与偏远山区村寨联系起来,仿佛置身于现代化的文明城市。
  “原来我们居住的余家田和白房寨自然村山高坡陡,滑坡严重,人居环境非常差,由于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从那里搬迁出来后,人人都树立‘创建洁净村庄’理念,将村里生活区和养殖区分离,现在整个安置点干净整洁……”讲起村里人居环境的变化,村民李国华感慨万分。
  豹子洞山安置点只是镇康县人居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作为提升镇康发展软实力、塑造镇康形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载体来抓,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镇为突破口,不断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施进度,全县7乡(镇)“一水两污”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和美化亮化等工程已全面完成,村级提升人居环境工程正在深入推进,“小而干净、小而美丽、小而宜居”的美丽小镇已经建成,全县7乡(镇)所在地和广大农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将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全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大事来抓。实行双组长领导工作机制,成立领导组,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全县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建立处级领导挂钩联系机制,明确由1名县委领导挂钩1个乡(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明确村组干部具体职责,层层压实责任,把任务落实到人。同时,各乡(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牢固树立“没有规划是破坏,规划不好是浪费”的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结合村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加快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处理、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编制,促进“多规合一”。乡(镇)在融入全县“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落实五年人居环境提升、乡(镇)三年行动、公厕建设、兴边富民三年行动和脱贫功坚等政策措施,着力打造“基础完善、功能齐全、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村庄在全面落实“七改三清”任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产业旺、生态美、民风淳、治安好、生活富”的美丽宜居乡村。同时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建立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公开公示、规划督察员、农村土地规划建设专员、责任追究等制度。全县乡(镇)和村庄全部做到先规划后建设,确保乡(镇)建设规范有序。
  切实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发挥资金的最大化效益,避免 “撒胡椒面”式的投资建设确保工程建出实效。全县整合棚户区改造配套资金8000万元、道路交通项目资金4000万元和省级人居环境补助资金1480万元,集中对7乡(镇)“一水两污”、集镇道路、地下管网、人行道和镇区公厕进行建设;申报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亿元,集中用于对全县2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道路、农村饮水、污水收集、垃圾处理、公厕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通过科学整合各类项目,集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集镇更加美丽、更具特色。全县乡(镇)雨污分流工作也在全市率先实现集镇建成区全覆盖。
  坚持创建与管理并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逐级制定长效管理制度,推动城镇和村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乡(镇)设立城镇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全面落实村庄保洁制度,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村干部分片包干责任、村民包干负责等方式,加大村庄保洁员队伍建设,全县村庄保洁员制度覆盖率100%;探索推行村庄垃圾清运收费制度,全县各村制定了农村垃圾保洁村规民约和收费标准,按照“谁产生、谁处理”的原则,农村各户产生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费用实行“县、乡(镇)、村”三级各出一点,农户承担一点。全县实现垃圾有效治理自然村539个;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