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教育情结

刊发时间:2018-07-15 A3版  作者:王 焱

  记忆中的老屋,有黄沙、茅草,再就是房前的一棵老枇杷树。那棵孤独的、一直立在小院门前的老枇杷树,粗壮的树干高大、耐寒,枝叶纷纷向上伸展,绿叶交相覆盖,淡黄色的小花,夜风一吹,簌簌飘落。
  小时候,老家那儿没水没电,交通不便。步行到骡马口、再爬上手扒岩,路难行,自不必言。尽管如此,每年姐姐和我都还是欢天喜地的踏着厚厚的积雪回老家去,去看看爷爷、老屋。老屋的土墙上,隐约可见爷爷(识得少许文字)涂涂写写的一些只有他才能读懂的标记,以至于,多年以后在老师讲到 “结绳记事”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幅画面就是爷爷涂抹在墙上的字迹。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三,是家中的独子,尽管家境贫寒,爷爷还是坚持让父亲读书,但是当因求学路远、磨破了鞋底,露着两个冻僵的脚趾回家的父亲提出“不读书”的时候,爷爷火大了,在枇杷树下,狠狠地把父亲收拾了一顿。第二天,爷爷早早地将家中的老母鸡抱到集市上卖掉,给父亲买回了两双新鞋。听大姑说,也是从那以后,父亲再没提要放弃学业。从小学一直到师范,从乡村到城市,父亲实现了爷爷所期望的“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了人民教师。
  爷爷对知识的“信奉”和敬畏根深蒂固的影响着父亲,甚至于爷爷的严厉在父亲这里不仅仅是传承,更重要的是有了“发展”的态势,父亲对姐姐和我的教育很是“严苛”。父亲是教师,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没有离开过讲台;父亲只有姐姐和我两个女儿,尽管我们不是男孩,但父亲还是比较严苛地要求姐姐和我,父亲更寄希望于姐妹俩人,至少有一人可以传承他的衣钵——教书。或许姐姐和我永远也不会明白父亲在教师这一职业当中的收获与喜悦,当他在电视或者报刊上看到自己学生身影的时候,他会高兴地说“看,这个是我的学生。”这被姐姐和我一致认为是“自我满足”,因为,或许在街头遇到那个“学生”的话,那个得意门生并不会在人群中认出父亲。父亲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是永远的“自我满足”、愉悦,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能由此获得什么。
  对于父亲的“丰功伟绩”或许父亲有自认为更辉煌的一页,但是在我眼里,父亲教书生涯中最为闪光的应该是教育培养了姐姐和我。
  我的父亲是我和姐姐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在父亲家庭、学校合二为一的双重“管控”之下,姐姐和我不得不“专心读书”,甚至于业余爱好都是按照父亲的意图:学下象棋、钓鱼;偶尔钻空在学校的乒乓球桌上和同学玩一会,马上就会被妈妈发现,喊回家吃饭。父亲的严苛是出名的,甚至于早晚自习都是经常“神出鬼没”的出现在教室。记得有一次,从内部消息得知“班主任”父亲去开会,下午自习的时候同学们就开始“自由活动”,我肆无忌惮地将藏在书包里的象棋拿出来,聚精会神的在和小二叔下象棋,一时间下棋的、看棋的课桌边挤了一圈人。激战正酣,却忽然发现窗边一个黑影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最后,父亲叫小二叔把象棋拿去丢在厕所,一顿训诫;胆小的小二叔听话的真给扔了,那可是我最心爱的一副象棋,以至于后来好几天,我都数落小二叔“傻”。
  曾经一度,我们姐妹俩都是按照父亲的计划发展的,高考填写志愿,两人必须填写师字头的院校,父亲希望姐妹俩至少有一人能传承他的衣钵,从事教学工作。高考,如父亲所愿,我考入师专;毕业,分配在一所乡村中学从教,如父亲所愿我走上了讲台。那一年回老家,爷爷苍老了许多,土墙上没了密密麻麻的支出与收入,门前的枇杷树因无人料理也萎靡了不少,庞杂的枝叶、密密麻麻的枇杷果,牵拽着老树干朝不同的方向低垂。
  如果说以前的路是有人事先为你铺平、规划好了的话,从那时起,我才开始真正的思考“选择”的问题。而往往,在选择之初,我们并不完全懂得选择左边的路和右边的路有什么不同,当终于明白二者有何不同的时候,却已然没有了选择的机会。父亲认真念书,从乡村到城市,走出了交通不便、无水无电的乡村,而我,读书勤奋,却走进了缺水断电、交通不便的乡村,从城市到乡村。我在乡村教书的六年中,父亲探望过我三次,母亲去过一次。或许是因为苦寒的原因,父亲来的时候没有带上母亲,我也从未“邀请”母亲到我工作的地方。第一次,父亲把我、行李、书本送到学校,第二次,父亲探望我时让我试着写教学论文,并把他获奖的论文带给我学习参考,在我懈怠、自我放逐的那一年。黑暗中再次在父亲的“灯塔”的影响下,在教学工作之余,开始提笔开始写东西,将教学工作中的思考与教学方法的探索记录下来,先后撰写了《言之不足、歌以咏之》《如何表达你的爱》等教学论文并获奖。小小的收获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工作“士气”、增强了自信心,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艰苦的工作环境。姐姐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系统,彻底偏离了父亲“衣钵”的规划,而我,左冲右突之后,也开始了我的公考之路,在现实面前,父亲默许了我“违背”他的规划,天高任鸟飞,父亲说。父亲像老家的枇杷树一样,力不从心、衰老了许多。
  2007年,我考录到东川检察院,成为一个法律职业工作者,彻底偏离了父亲对子女传承其教师职业梦想的轨道。每每听到父亲与亲朋说起姐妹俩,言语中欣喜之余不乏少许的遗憾之词,以至于后来但凡叔伯家的子女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父亲总是力荐我的弟、妹们选择从事教育工作,以此寻找些许的慰籍。
  离家越来越远了,不能随时“监管”儿女言行的父亲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某某贪污贿赂的新闻后,深夜给我打来了电话,语重心长的说:纵然你现在已经不是教师了,远离了黑板、粉笔、讲台,但是你的言行不要给教师这个词抹黑,要有一个当过教师的样子,像 教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多读书,保有 “为人师表”的内心,阳光、正派、勤俭、廉洁。“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父亲“衣钵”后继无人之后,对我和姐姐的期望和要求。在感觉父亲心情明显低落之时,我们也尝试着寻找一个“点”来将父亲的“衣钵”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我对父亲说,今年我开始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了,如果说教师是在零的起点来教书育人的话,那我现在就是从负数开始来从事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一个“特别”的教师。得知于此,父亲似乎释然了许多。

返回
2025年07月16日  第7996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父亲的教育情结

刊发时间:2018-07-15 A3版  作者:王 焱 【字体:大 中 小】

  记忆中的老屋,有黄沙、茅草,再就是房前的一棵老枇杷树。那棵孤独的、一直立在小院门前的老枇杷树,粗壮的树干高大、耐寒,枝叶纷纷向上伸展,绿叶交相覆盖,淡黄色的小花,夜风一吹,簌簌飘落。
  小时候,老家那儿没水没电,交通不便。步行到骡马口、再爬上手扒岩,路难行,自不必言。尽管如此,每年姐姐和我都还是欢天喜地的踏着厚厚的积雪回老家去,去看看爷爷、老屋。老屋的土墙上,隐约可见爷爷(识得少许文字)涂涂写写的一些只有他才能读懂的标记,以至于,多年以后在老师讲到 “结绳记事”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幅画面就是爷爷涂抹在墙上的字迹。父亲在家中排行老三,是家中的独子,尽管家境贫寒,爷爷还是坚持让父亲读书,但是当因求学路远、磨破了鞋底,露着两个冻僵的脚趾回家的父亲提出“不读书”的时候,爷爷火大了,在枇杷树下,狠狠地把父亲收拾了一顿。第二天,爷爷早早地将家中的老母鸡抱到集市上卖掉,给父亲买回了两双新鞋。听大姑说,也是从那以后,父亲再没提要放弃学业。从小学一直到师范,从乡村到城市,父亲实现了爷爷所期望的“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一个农家子弟成为了人民教师。
  爷爷对知识的“信奉”和敬畏根深蒂固的影响着父亲,甚至于爷爷的严厉在父亲这里不仅仅是传承,更重要的是有了“发展”的态势,父亲对姐姐和我的教育很是“严苛”。父亲是教师,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没有离开过讲台;父亲只有姐姐和我两个女儿,尽管我们不是男孩,但父亲还是比较严苛地要求姐姐和我,父亲更寄希望于姐妹俩人,至少有一人可以传承他的衣钵——教书。或许姐姐和我永远也不会明白父亲在教师这一职业当中的收获与喜悦,当他在电视或者报刊上看到自己学生身影的时候,他会高兴地说“看,这个是我的学生。”这被姐姐和我一致认为是“自我满足”,因为,或许在街头遇到那个“学生”的话,那个得意门生并不会在人群中认出父亲。父亲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是永远的“自我满足”、愉悦,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能由此获得什么。
  对于父亲的“丰功伟绩”或许父亲有自认为更辉煌的一页,但是在我眼里,父亲教书生涯中最为闪光的应该是教育培养了姐姐和我。
  我的父亲是我和姐姐初中、高中的班主任,在父亲家庭、学校合二为一的双重“管控”之下,姐姐和我不得不“专心读书”,甚至于业余爱好都是按照父亲的意图:学下象棋、钓鱼;偶尔钻空在学校的乒乓球桌上和同学玩一会,马上就会被妈妈发现,喊回家吃饭。父亲的严苛是出名的,甚至于早晚自习都是经常“神出鬼没”的出现在教室。记得有一次,从内部消息得知“班主任”父亲去开会,下午自习的时候同学们就开始“自由活动”,我肆无忌惮地将藏在书包里的象棋拿出来,聚精会神的在和小二叔下象棋,一时间下棋的、看棋的课桌边挤了一圈人。激战正酣,却忽然发现窗边一个黑影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我……最后,父亲叫小二叔把象棋拿去丢在厕所,一顿训诫;胆小的小二叔听话的真给扔了,那可是我最心爱的一副象棋,以至于后来好几天,我都数落小二叔“傻”。
  曾经一度,我们姐妹俩都是按照父亲的计划发展的,高考填写志愿,两人必须填写师字头的院校,父亲希望姐妹俩至少有一人能传承他的衣钵,从事教学工作。高考,如父亲所愿,我考入师专;毕业,分配在一所乡村中学从教,如父亲所愿我走上了讲台。那一年回老家,爷爷苍老了许多,土墙上没了密密麻麻的支出与收入,门前的枇杷树因无人料理也萎靡了不少,庞杂的枝叶、密密麻麻的枇杷果,牵拽着老树干朝不同的方向低垂。
  如果说以前的路是有人事先为你铺平、规划好了的话,从那时起,我才开始真正的思考“选择”的问题。而往往,在选择之初,我们并不完全懂得选择左边的路和右边的路有什么不同,当终于明白二者有何不同的时候,却已然没有了选择的机会。父亲认真念书,从乡村到城市,走出了交通不便、无水无电的乡村,而我,读书勤奋,却走进了缺水断电、交通不便的乡村,从城市到乡村。我在乡村教书的六年中,父亲探望过我三次,母亲去过一次。或许是因为苦寒的原因,父亲来的时候没有带上母亲,我也从未“邀请”母亲到我工作的地方。第一次,父亲把我、行李、书本送到学校,第二次,父亲探望我时让我试着写教学论文,并把他获奖的论文带给我学习参考,在我懈怠、自我放逐的那一年。黑暗中再次在父亲的“灯塔”的影响下,在教学工作之余,开始提笔开始写东西,将教学工作中的思考与教学方法的探索记录下来,先后撰写了《言之不足、歌以咏之》《如何表达你的爱》等教学论文并获奖。小小的收获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工作“士气”、增强了自信心,但是依然无法改变艰苦的工作环境。姐姐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系统,彻底偏离了父亲“衣钵”的规划,而我,左冲右突之后,也开始了我的公考之路,在现实面前,父亲默许了我“违背”他的规划,天高任鸟飞,父亲说。父亲像老家的枇杷树一样,力不从心、衰老了许多。
  2007年,我考录到东川检察院,成为一个法律职业工作者,彻底偏离了父亲对子女传承其教师职业梦想的轨道。每每听到父亲与亲朋说起姐妹俩,言语中欣喜之余不乏少许的遗憾之词,以至于后来但凡叔伯家的子女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父亲总是力荐我的弟、妹们选择从事教育工作,以此寻找些许的慰籍。
  离家越来越远了,不能随时“监管”儿女言行的父亲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某某贪污贿赂的新闻后,深夜给我打来了电话,语重心长的说:纵然你现在已经不是教师了,远离了黑板、粉笔、讲台,但是你的言行不要给教师这个词抹黑,要有一个当过教师的样子,像 教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多读书,保有 “为人师表”的内心,阳光、正派、勤俭、廉洁。“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父亲“衣钵”后继无人之后,对我和姐姐的期望和要求。在感觉父亲心情明显低落之时,我们也尝试着寻找一个“点”来将父亲的“衣钵”与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我对父亲说,今年我开始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了,如果说教师是在零的起点来教书育人的话,那我现在就是从负数开始来从事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一个“特别”的教师。得知于此,父亲似乎释然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