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坚定文化自信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根本上是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下面,本文从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以及如何更好的坚定文化自信三个方面谈谈对坚定文化自信的认识。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起于古圣先贤对大自然运行规律的探索,顺应天道,道法自然。
(一)中华文化以天地准绳,弥伦天地之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中华文化起点至真至纯、尽善尽美。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天地万物产生的产物,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也应顺应天地之变化规律繁衍生息,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天人合一”。因为中华文化以天地之道为准绳,心若谷海善容万类,不管什么样糟粕的外来文化融入,都能“静之以徐清”。只要我们恪守天地之道,天下为公,以道御物,物便自化,和谐社会自然形成。
(二)中华优秀典籍汗牛充栋。在五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道、儒、法等系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未乱用道,将乱用儒,已乱用法,系统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不仅如此,中医药文化、建筑文化、文学饮食等方面同样展示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姿与精彩。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周易》《道德经》《论语》《孟子》《荀子》《贞观政要》等;在军事方面的著作有《素问》《三韬六略》《孙子兵法》等;在医学方面的著作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著作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可谓数不胜数。
(三)中华文脉孕育出了诸多时代巨人,并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特别是进入近现代,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在其著作中更是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华民族经历近30多个朝代,曾经开创了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领先世界之繁荣盛世。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缩影和写照。中华文化的经典教育是文韬武略、至贤至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拓展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根基,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华民族的意愿和向往,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实现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同时,我们还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基础,如果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失去自我,所以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打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持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进而汇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三、如何更好的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振兴固然需要物质,但更需要精神,我们只有共同培育出中华文化的参天大树,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阅读中华民族经典著作开始,充分汲取经典著作中的丰富营养、充分汲取中华圣贤的大智慧、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充分汲取中华优秀典籍中的智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月,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乐咏诵会》,节目首章就是诵读大道之源《易经》,之后老子、孔子、孙子、孟子、屈原等圣人的著作接踵而至,旗帜鲜明引导人民阅读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从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中汲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与力量。因此,我们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从阅读中华民族的优秀典籍开始,充分汲取其内在深层次的智慧。
(二)充分汲取中华圣贤的大智慧。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特点,是讲“合”的,集文化、政治、经济等于一体,同时,我们的很多智慧借鉴于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古圣先贤们采撷着四书五经智慧、精髓、谋略,囊括圣祖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齐家、治国、济世、修养、人生等智慧。如,尧、舜、禹、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所历经岁月的洗涤依然充满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与智慧,供我们去体悟、品味、吸撷,并从中摘取到我们中华民族辉煌发展的优秀文化基因,站在圣祖的肩膀上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要引导人民崇拜先贤,从先贤那里汲取智慧,找到力量,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三)深刻把握中华文化与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我们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好,那也不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佳状态,我们还要走出去,充分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但差异并不是差距,最主要的差异有三点:一是中华文化强调“内在和谐”,西方文化突出“外在规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起于古圣先贤服务天下万民,强调“天人合一”,坚持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魅力永存。而在西方,则是鼓励人们去征服世界。近来,美国提出“美国优先”战略,而中国提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代表的是自我的利益,而中国代表的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二是中华文化注重“合”,而西方文化强调“分”。中华的文化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句就讲完了。阴阳一体两面,彼此互藏,事物的发展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换、相互统摄。纵观几千年的医学历史,《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本著作就讲完了。而西方文化强调“分”,学科不断地分,但始终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中国人,看到的是事物两面、多面。三是中华文化注重“人伦”,而西方突出“个人”。中华文化强调集体利益,而西方突出的是个人利益,并单纯强调以“法”治国,而中国则是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一阴一阳之谓道,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