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临沧远程异地评标亮点频现
近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内,云南省首个州市间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临沧工业园区2018-2020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设计项目举行评标。
该评标过程通过文件即时传送、画面同步直播、语音实时交互,同时利用投标文件数据分类抓取、全过程网上操作留痕等技术手段,在不同地点实现评标专家远程同时评标。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公共资源交易的范围扩大,评标专家出席频率提高,与之相伴的问题突出,极大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为什么要推行电子化交易?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局长查天云这样回答。
万事开头难。从2016年12月建成电子化交易网络环境与硬件平台后,远程异地评标工作遇到了很多阻力。
“刚开始实行电子化评标项目时,部分干部不理解,纸质文件用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要搞改革?”查天云对记者说。
为打破部分领导干部认知上的落后,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党组积极作为,通过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多方努力,加之省级、市级大面积培训普及宣传取得良好成效,交易各方均享受到了电子化的好处以及便利,许多领导干部逐步打消了顾虑,由被动变主动,积极配合工作,协同推进。
2017年5月列出时间表、6月全面上线运行、7月完成市级首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1月全面推行全过程电子化交易;2018年4月,所有工程建设项目100%实行远程异地评标,开启了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新时代。
电子化交易实施以来,我市实现了围标串标查处零突破,已受理和回复投标人异议14个、质疑24个;公开警告并批评教育代理机构1家;发现移交查处投标人围标串标行为6起、涉及投标人11家,投标人未按约定时间与业主签订合同的违法失信行为1件、按规定没收招标人投标保证金21万元,批评教育不按招标文件规定进行评审的评标专家4名等。过去交易各方的暧昧关系与“和稀泥”,得到有效遏制,树立了威信,维护了公平正义和市场秩序,从体制机制上彰显了综合监管的职能。同时,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协同联动投诉举报受理处理机制的形成和“五位一体”监督体系的建立。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将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平台,切断权力插手的链条’。只有消除人为干扰和权力寻租,才能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查天云说。
远程异地评标,不仅规范了评标规则、流程、标准,规避了围标串标和干预行为,让违标串标的违法违规成本大幅增加,让领导干部无法插手工程建设招投标,更有效解决了一直困惑县、区的优质评标专家资源不足等问题,防范了专家被“围猎”的风险,推动了开评标的公平公正,提高了评标质量和效益。从2018年4月19日起,临沧市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行常态化远程异地评标,仅2018年上半年,全市8县(区)就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90余个,占全省的68.8%,抽取异地专家达570人次。
一湖活水,满眼亮色。现在临沧市不仅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网上报名、下载和上传招标文件与图纸、专家签到、开标、评标、投标保证金缴退,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专家评审费支付、进场交易证明远程打印发放等流程的电子化,做到了凡是能网上办理的事项,绝不网下办理,真正体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