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房屋变迁曲
我家的房屋三次变迁,记录着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窥一斑,知全豹。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在物质丰富、社会高速发展的生活。
生存的脚步穿行在人世的记忆里,茅草房的温暖伴随着我童年的生命步履。在茅草房出生,在茅草房长大,在茅草房度过了我的童年。茅草房,记忆的永恒,生命的温馨。1976年,路线教育工作队到我故乡。来我们生产队的那个工作队员,睡在我家的小房子里。小房子是茅草叉叉房,挂墙,由于父亲病后,铺修大房子(正房)就够吃力,没有能力铺修小房子,因草枯烂,漏雨多。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一个月后,村里人七脚八手的帮忙下,我家重盖了小茅草叉叉房。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生活,我时常会想起茅草房。晴天,呼呼刮过房顶的夜风让我倾听大风之歌。雨夜,雨总哼哼叽叽地落在茅草房上,就像不经意的叹息,轻轻地柔柔地从胸腔落下,转瞬又没了踪迹。加之漏下的雨点有节奏地打着盆槽,就像一首大自然演奏的交响乐。茅草房代表的一种农耕 “生存状态”,虽然随着物质日益丰富渐渐成为历史的背影,渐渐成为一种穿越历史的风景,可茅草房的温馨,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1982年包产到户以后,解放了太多的束缚,高涨的热情让我家一年到头吃饱了饭。顺风顺水,不仅吃饱了饭,还能吃到梦里的肉。1984年,我家杀了我记忆中的第一头猪。1994年,我家的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丰收,粮食够吃了,哥哥就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我家的茅草屋变成了土木结构的瓦房。生活在瓦房下,我记忆中最有意义的事,就是雨夜听雨。雨点落在瓦上,清脆悦耳,像古筝,又像钢琴,也像竖琴。细雨像妈妈的摇篮曲,又像怀春少女在花前低语,柔美而静谧;大雨像万马奔腾,又像百鸟齐鸣,还像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夜听雨,我的脑海中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除了必要保护的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鱼鳞一样闪烁在史书中的瓦房,也必将走进史书的记忆。虽然瓦房只短短地陪伴了我十年,但它给了我信心,也给了我力量。
2013年,自1989年就瘫痪的父亲病情更加严重。哥哥和我都有一个理想,要让父亲住上砖混洋房。虽然资金有些困难,但我们依旧要完成梦想。村里虽然通了公路,可要拉建房材料,路就要扩宽,要想办法。加之我们自然村所在地是高山,离县城远,买水泥、钢筋、砖头、沙子,运费开支都十分大。没有淌不过的河,在乡亲的帮助下,从2013年8月开始到2014年4月,我家盖起了三格一层的砖混楼房。父亲的病此时重得只是没有断气了。让父亲住进新居,开始父亲死活都不住,后来在村里人的开导下,住了进去,可他说房子冷,不好住。8月,在故乡秋意遍野时,父亲永别了我们,永别了他一生耕种的土地。我出生3个月,父亲就为挖集体的那条叫促进大沟的水利工程而脱了腰,虽然医治好了,但弓腰驼背甩脚一直伴随着他,因此,我记忆中的父亲就是一个弓腰驼背甩脚性子特大的男人。
40年改革开放,大江南北灿烂辉煌,40年开拓奋进,长城内外沧桑巨变。历经改革开放40年,住在三种不同的屋子里,体味着生活由苦到甜,感受了改革开放前后生活的天壤之别,享受着家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一家人和全国人民一样豪情满怀。新时代,新的号角已经吹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铸就城乡辉煌,决战脱贫治穷根,志智双扶锦绣程,高擎改革开放的大旗,续写吉祥如意的传奇,团结一心写成动人新诗篇,众志成城绘就幸福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