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就业扶贫凤庆模式

刊发时间:2018-07-23 A3版  作者:双春天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精准脱贫,就业要稳。为此,凤庆县把抓实抓好就业扶贫作为全县精准对标补齐、确保脱贫质量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探索出“432”模式切实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增收。
  “四个一批”拓渠道,切实解决就业岗位哪里来的问题。一是经营主体帮带就业一批。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为核心,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帮带发展模式,使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就业。二是公益岗位安置就业一批。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开发林管员、村庄保洁员、公路护理员、库岸巡查员、国土监测员、河道管理员等1380个公共服务岗位,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三是引导转移输出就业一批。积极加强与省内、省外多家企业对接,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重点与云南人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宏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加强政企合作促进转移就业。四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一批。通过开展创业工作交流会和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来宣传创业政策和项目,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实践;组织创业能人交流,介绍经验,拓展创业思路,增强创业信心。加快推进滇红小镇滇红茶双创产业园的建设,提升电子商务孵化园和“天之凤”众创空间示范带动作用。降低返乡创业门槛,简化工作程序,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便捷服务。
  “三类课堂”抓培训,切实解决有业不能就、不愿就问题。一是抓好“田间课堂”开展产业发展培训。围绕核桃、茶叶、烤烟、甘蔗、蚕桑、坚果、粮食等产业提质增效,农林部门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教学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生产物资,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技能。二是抓好“车间课堂”开展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以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导向,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生产车间,采取“以做促学”“传帮带”等方式使贫困劳动力掌握必要的加工技能稳定就业。三是抓好“学校课堂”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业和城镇就业为目标,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教中心等部门强强联手,长期、短期相结合实行“订单”办学、定向定岗集中培训。结合有意愿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实际,一方面以具备从业资格、提升职业技能为导向,重点开展餐饮、家政、美容保健、家电维修、电工电子、建筑技术、家畜饲养等热门领域的技能培训;一方面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生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为导向,扎实开展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应职应聘技巧、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实用内容的引导性培训。
  “两项保障”强服务,真正形成就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是建好工作保障机制。围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能够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将就业扶贫作为全县实施精准扶贫“八大工程”之一高位推进,成立就业扶贫专项工作小组,制定就业扶贫实施方案,形成就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等,做到工作底数清、思路清、职责清、措施清、时间清。同时,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便民服务体系,动态实名管理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培训等信息。二是建好政策保障机制。以“免费培训”为核心,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职能不变、各计其功”原则,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雨露计划、云岭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等各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培训做到规范化、常态化。以“支持创业”为核心,积极落实省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强化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联动机制,切实解决返乡创业人员资金和技能等瓶颈。

返回
2025年07月16日  第8004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探索就业扶贫凤庆模式

刊发时间:2018-07-23 A3版  作者:双春天 【字体:大 中 小】

  精准扶贫,就业先行;精准脱贫,就业要稳。为此,凤庆县把抓实抓好就业扶贫作为全县精准对标补齐、确保脱贫质量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并结合实际探索出“432”模式切实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促进增收。
  “四个一批”拓渠道,切实解决就业岗位哪里来的问题。一是经营主体帮带就业一批。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确保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为核心,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帮带发展模式,使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就业。二是公益岗位安置就业一批。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开发林管员、村庄保洁员、公路护理员、库岸巡查员、国土监测员、河道管理员等1380个公共服务岗位,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三是引导转移输出就业一批。积极加强与省内、省外多家企业对接,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渠道,引导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重点与云南人力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宏华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务输出合作协议,加强政企合作促进转移就业。四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一批。通过开展创业工作交流会和各类招聘会等方式来宣传创业政策和项目,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实践;组织创业能人交流,介绍经验,拓展创业思路,增强创业信心。加快推进滇红小镇滇红茶双创产业园的建设,提升电子商务孵化园和“天之凤”众创空间示范带动作用。降低返乡创业门槛,简化工作程序,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便捷服务。
  “三类课堂”抓培训,切实解决有业不能就、不愿就问题。一是抓好“田间课堂”开展产业发展培训。围绕核桃、茶叶、烤烟、甘蔗、蚕桑、坚果、粮食等产业提质增效,农林部门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手把手”教学提供各类技术服务,以及提供必要的生产物资,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技能。二是抓好“车间课堂”开展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以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导向,依托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生产车间,采取“以做促学”“传帮带”等方式使贫困劳动力掌握必要的加工技能稳定就业。三是抓好“学校课堂”开展劳务输出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业和城镇就业为目标,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教中心等部门强强联手,长期、短期相结合实行“订单”办学、定向定岗集中培训。结合有意愿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实际,一方面以具备从业资格、提升职业技能为导向,重点开展餐饮、家政、美容保健、家电维修、电工电子、建筑技术、家畜饲养等热门领域的技能培训;一方面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生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为导向,扎实开展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应职应聘技巧、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实用内容的引导性培训。
  “两项保障”强服务,真正形成就业扶贫长效机制。一是建好工作保障机制。围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能够就业,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将就业扶贫作为全县实施精准扶贫“八大工程”之一高位推进,成立就业扶贫专项工作小组,制定就业扶贫实施方案,形成就业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等,做到工作底数清、思路清、职责清、措施清、时间清。同时,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互联网+”便民服务体系,动态实名管理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培训等信息。二是建好政策保障机制。以“免费培训”为核心,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职能不变、各计其功”原则,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雨露计划、云岭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等各类培训项目,对贫困劳动力培训做到规范化、常态化。以“支持创业”为核心,积极落实省市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强化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联动机制,切实解决返乡创业人员资金和技能等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