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寺三题

刊发时间:2018-07-29 A3版  作者: 董 琴

  单位里长期下乡同事的差旅费还没有着落,民主生活会还没开,父亲高血压的药还没有送去,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还没有到来……
  别往茶杯里续水了。里面我已诉过很多苦,每一片茶叶,都是我的伤痕,耐不住反复冲泡。我从云州小城赶来,再高的山,高不过一柱香的高度;再长的路,长不过一柱香的距离。我只求心静,只想看看那吹箫的道士,那寺前的双阁,感受道法自然。
  (一)  吹箫的道士
  道士站在殿外的石阶上,折一枝泣血的紫竹,雕琢一管悠远的笙箫,月缺也吹,月圆也吹。7个孔里飘出的音符,是高山流水的先秦之音,是凌霜不惧的东晋傲骨,是馥郁雍容的大唐仙姿。酸甜苦辣尽有,爱恨情仇皆在。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箫声以雨打风吹不变调的节奏,飘过空谷,山是空的,心是满的。千里江山寒色远,漫道行人雁后归,风吹草低也好,月圆花好也罢,全凭听者领会。会有断肠声,会有故乡愁,会有离别殇,轻喜淡愁的交汇里,心随箫声化散开来,片片白云开始鲜活,缕缕晚风开始舞蹈。
  一管笙箫,一腔心曲,相忘于江湖,忘却万丈红尘的绮丽与沧桑。
  (二)云岩双阁
  远山雅静出尘世,云岩清虚入画屏。
  高达数十丈的两座天然巨石上,云岩阁和清虚阁凌空高悬,直插云天,像苍鹰凌空,像英雄末路。
  万壑归眼底,比露水还要清冽的月光,箭簇般击落万丈红尘的飞沙走石。两阁间的天生石桥上,或坐或站,都是过滤生活碎片,都可以感悟心中禅境。石阶有尘清风扫,洞府无锁白云封,道家的返璞归真,宇化万物。
  双阁耸岩巅,撷取一朵白云,比棉花还软,比鸿毛还轻,众神居住的天庭,唯有这双阁鬼斧神工。用一百种山花的色彩,制作一面招魂的旗幡,好让我在千山万水之外,也心动神摇,把长天上的一排雁字,播种成秋天的五谷芳香。灵魂与血肉,在喧哗和躁动中退潮,旷世的清远,比流水落花更为安详。宇宙与生命的本质,是懂得,是慈悲,是一切爱的基础。
  (三)道法自然
  自然是一种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开山祖师梅福贤,在乾隆年间沿袭老庄的“道”生万物而又回归自然,用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奉侍祖先,成为习俗,成为信仰。
  “云岩古刹”的门坊,古朴得让人忘了时间,大殿、厢房、拱桥、莲池、双阁如青铜般厚重。偈语依旧深奥,法相依旧庄严,寺中的“九蕊十八瓣”茶花,被世俗的风雪伤成落红,五个世纪的春秋,只在花开花落间。朱颜回廊下写书绘画的道士,置香客的纷扰于不顾,宁静的写着横撇竖折,超然的画着山石虫鱼。月落乌啼的夜晚,谁与他抵足论道?
  我凡俗的肉身,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听暮鼓晨钟,没有资格拥抱怒放的山茶,没有资格吹奏悠扬的笙箫,没有资格敲击转世的铜塔,只能顺应自然法则,弯下腰摸一摸地球的心跳,捧山泉洗去生活的苦涩,或是伸一伸手,捕捉一颗流星,照亮回家的路。
  月儿尚未升起,枫叶早已红过。红尘满身,椭椭的木鱼声麻木不了我的六根,那就带上极其凡俗的姿态,回到人群中间,牵着父亲的衣角,就可以乘风破浪;世俗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一蔬一饭。

返回
2025年07月17日  第8010期 往期报纸>>
新闻热线:0883-2143727 广告热线:0883-2143722
在线投稿:ynlcrbs@126.com

石洞寺三题

刊发时间:2018-07-29 A3版  作者: 董 琴 【字体:大 中 小】

  单位里长期下乡同事的差旅费还没有着落,民主生活会还没开,父亲高血压的药还没有送去,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还没有到来……
  别往茶杯里续水了。里面我已诉过很多苦,每一片茶叶,都是我的伤痕,耐不住反复冲泡。我从云州小城赶来,再高的山,高不过一柱香的高度;再长的路,长不过一柱香的距离。我只求心静,只想看看那吹箫的道士,那寺前的双阁,感受道法自然。
  (一)  吹箫的道士
  道士站在殿外的石阶上,折一枝泣血的紫竹,雕琢一管悠远的笙箫,月缺也吹,月圆也吹。7个孔里飘出的音符,是高山流水的先秦之音,是凌霜不惧的东晋傲骨,是馥郁雍容的大唐仙姿。酸甜苦辣尽有,爱恨情仇皆在。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箫声以雨打风吹不变调的节奏,飘过空谷,山是空的,心是满的。千里江山寒色远,漫道行人雁后归,风吹草低也好,月圆花好也罢,全凭听者领会。会有断肠声,会有故乡愁,会有离别殇,轻喜淡愁的交汇里,心随箫声化散开来,片片白云开始鲜活,缕缕晚风开始舞蹈。
  一管笙箫,一腔心曲,相忘于江湖,忘却万丈红尘的绮丽与沧桑。
  (二)云岩双阁
  远山雅静出尘世,云岩清虚入画屏。
  高达数十丈的两座天然巨石上,云岩阁和清虚阁凌空高悬,直插云天,像苍鹰凌空,像英雄末路。
  万壑归眼底,比露水还要清冽的月光,箭簇般击落万丈红尘的飞沙走石。两阁间的天生石桥上,或坐或站,都是过滤生活碎片,都可以感悟心中禅境。石阶有尘清风扫,洞府无锁白云封,道家的返璞归真,宇化万物。
  双阁耸岩巅,撷取一朵白云,比棉花还软,比鸿毛还轻,众神居住的天庭,唯有这双阁鬼斧神工。用一百种山花的色彩,制作一面招魂的旗幡,好让我在千山万水之外,也心动神摇,把长天上的一排雁字,播种成秋天的五谷芳香。灵魂与血肉,在喧哗和躁动中退潮,旷世的清远,比流水落花更为安详。宇宙与生命的本质,是懂得,是慈悲,是一切爱的基础。
  (三)道法自然
  自然是一种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开山祖师梅福贤,在乾隆年间沿袭老庄的“道”生万物而又回归自然,用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奉侍祖先,成为习俗,成为信仰。
  “云岩古刹”的门坊,古朴得让人忘了时间,大殿、厢房、拱桥、莲池、双阁如青铜般厚重。偈语依旧深奥,法相依旧庄严,寺中的“九蕊十八瓣”茶花,被世俗的风雪伤成落红,五个世纪的春秋,只在花开花落间。朱颜回廊下写书绘画的道士,置香客的纷扰于不顾,宁静的写着横撇竖折,超然的画着山石虫鱼。月落乌啼的夜晚,谁与他抵足论道?
  我凡俗的肉身,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听暮鼓晨钟,没有资格拥抱怒放的山茶,没有资格吹奏悠扬的笙箫,没有资格敲击转世的铜塔,只能顺应自然法则,弯下腰摸一摸地球的心跳,捧山泉洗去生活的苦涩,或是伸一伸手,捕捉一颗流星,照亮回家的路。
  月儿尚未升起,枫叶早已红过。红尘满身,椭椭的木鱼声麻木不了我的六根,那就带上极其凡俗的姿态,回到人群中间,牵着父亲的衣角,就可以乘风破浪;世俗的生活,可以简单到一蔬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