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深远。
打造“三农”铁军。结合“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让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来,尤其是青年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弘扬乡贤文化,引导乡贤广泛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文明教化等。围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以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通过产业特色来吸引社会资本,创新产业链组织形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形成可持续又有差异化、有辨识度的地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参与乡村建设的各个主体和集体经济在全产业链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创业商机。
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加快建设县、乡、村、组四级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及综合服务平台,树立“互联网 ”理念,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困难党员关爱行动”、基层法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推动建立和完善农村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完善村务监督工作运行制度,丰富基层群众自治形式,推广“五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务联席会、“一事一议”等制度,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推广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加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理事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农民的建设主体作用。同时,结合各乡镇、村组实际,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村组集体经济。充分利用集体机动地、四荒地、小坝塘、林地、经济林果等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加大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力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探索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
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是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互动,更加强调城乡空间的共融。不同于城市人希望乡村成为“乡愁”的附庸与寄托,乡村人对乡村的期望是自然生态优美、生活富足现代、邻里关系和谐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做强做优现代农业,宜把握市场导向,依托优质茶叶资源,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发展现代标准化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健康深度融合,建设绿色产品、健康产品原料基地,深度拓展农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适度发展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规模经营,引导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多措并举强“护航”。党政齐抓共管,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把乡村振兴战略纳入重要工作议程,负责本乡镇乡村振兴的整体谋划、综合协调、统筹推进、认真落实,选优配强村组干部,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筹措资金制度化,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将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打造、综合示范,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建立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机制,充分保障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的权利。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民对乡村振兴建设的决策参与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