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必须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绝地反击、打赢翻身仗的关键冲刺期,补齐短板、持续整改的全面提升期,健全机制、常态长效的巩固深化期,个别贫困群众存在的“等、靠、要”的惰性思维、“不愿脱贫、不敢脱贫”的落后观念、“不会脱贫、不能脱贫”的能力短板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影响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程。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坚持“精神脱贫+物质脱贫”相结合。“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人穷志短,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经验表明,只要注重帮助贫困人口充分认清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拿出敢想敢干的闯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就没闯不过去的“火焰山”。做好精神扶贫工作,要立足扶贫对象自身,坚持扶志与扶贫紧密结合,通过政策宣讲、思想动员、典型示范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打好精神脱贫“组合拳”。尤其是要突出先治愚再治穷,率先解决好“思想脱贫”上的问题,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陈旧陋习,实现从“要我脱贫”的被动状态向“我要脱贫”的强烈愿望转变;使“等靠要”转为“主动出击”。重塑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真正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自立自强奔向致富路。要重视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意愿与诉求,防止越俎代庖式的帮扶,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也只有“精神脱贫”,才不会“再返贫”,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之措、明智之举。
二要坚持“扶贫+扶智”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为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实际情况上看,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既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也要重视搞好职业教育、农业科普培训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大力支持贫困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掌握最新农业科技,使农村贫困劳动力的脱贫技能得到改善和提高,这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脱贫致富之根本所在。
三要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重要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面对农村的贫困局面,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社会保障等及时“输血”,缓解“病情”,解决好“燃眉之急”,这是政府应有的最基本底线思维。可是“输血”毕竟是一种暂时性的治疗措施,要根治“贫血”,必须从激发农村的“造血”功能入手,将造血与输血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实行精准化、针对化、差异化脱贫。
四要坚持“就业+产业”相结合。从农村脱贫实践看,实施劳务输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这是一条成功的脱贫致富经验。同时,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一根本路径不放。实践证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吸引劳动力回流,带动群众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一些脱贫村正是由于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围绕产业扶贫和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创建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提高了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逐渐走上了一条稳定的发展之路。
内因是发展根本,动力是前进源泉。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强不息的动力,依靠他们自己下定决心,解决好思想深处的问题,摘掉头上的“贫困帽”,才能彻底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真正奔向追赶超越、全民小康的幸福之路。